瑜伽論
為什麼要學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這部論的由來?
是大乘瑜伽行者修練所依循的根本教法,也是後來唯識學派的前身。
這部論述,不論是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無論你是想成佛的人或者是不想成佛只想人天福報的人,依照這部論去做修行,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彌勒菩薩大慈大悲教化人間,他由淺入深從凡夫一步一步的練習,到覺悟成佛,涅槃境界,是福慧雙修的教學法,也是從凡夫轉凡成聖的必經之路。教授的方式是從我們能理解能做到的地方說起,知道應該如何起步如何著手,由淺入深,是很全面性的有次第的、很詳細、很深入的介紹,最終到達開悟涅槃的境界。
緣起:
相傳是由無著菩薩在禪定中上升到兜率天宮由彌勒菩薩(他是等覺菩薩,佛陀稱他是未來佛)親自教導然後記錄傳述予後世的一部經典,特別為玄奘大師在那爛陀寺講了三遍。
這是玄奘大師翻譯經典中最完善的一部翻譯。
他的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被公認為學佛修行者首要必讀的典籍。
Yogācārabhūmi 共十七地,是指哪十七個?
Yogacara-bhumi 瑜伽論
一、 五識身相應地
二、 意地
三、 有尋有伺地
四、 無尋唯伺地
五、 無尋無伺地
六、 三摩呬多地
七、 非三摩呬多地
八、 有心地
九、 無心地
十、 聞所成地
十一、 思所成地
十二、 修所成地
十三、 聲聞地
十四、 獨覺地
十五、 菩薩地
十六、 有餘依地
十七、 無餘依地
第一:五識身相應地
五識身相應地 (一)
五識身 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相應 是指五識身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及作業五種合作無間,也就是指五識身的體性;五識身的三種所依;五識身的所緣境;幫助五識身活動的心所;五識身的功能作用。五識能運作必需具備這五種條件的合作無間。
五識身~眼識的體性:了別性。
五識身~眼識的三種所依:
一、 俱有依 眼根 。
二、 等無間依 意根,也是第七識,也稱末那識。
三、 種子依 阿賴耶識。
1. 能藏:第八識含藏一切萬法之種子。
2. 所藏:種子是前七轉識熏習的果,種子同時可通於因,也可通於果。 這些因果都是依止阿賴耶識而能建立。
3. 執藏:第八識恆被第七末那識妄執為實我、實法,又稱我愛執藏。
0717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五識身相應地 (二)
三、 五識身~ 眼識的所緣境: 色法 (六塵)
它的特性是可以看得到,也是有障礙的。
可見的:它是大家可見到的,例如,一個人站在那裡,一棵大樹,只要有光線都看得到的。
不可見的:我們的意識想法以及視神經傳導。
有障礙與侷限性的 : 例如,眼根能接收光的顏色、亮度、物體的大小、形狀、顏色,但不能接收聲音、味道、氣味……。
色法大約歸納為三種,就是顯色、形色、及表色。
顯色,顯然可見,是指:青、黃、赤、白色,這些屬於基本色。其它還有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顯色總共有十三種。
光,光通常指照在物體上,使人能看見物體的光波,如:太陽光、燈光等,即人的視覺能感知的光波。
影,是光線被不透明物體阻檔而產生的黑暗範圍,與光源的方向相反。
明,除了日光以外,星星、月亮、火藥、寶珠、電光等稱明。只有太陽光稱為光,其他物體所發出來的光稱為明。
闇,同暗,物體障礙住日光等發光體,其餘色法還可以看得到時稱為影,若完全看不到東西稱為闇。
雲,指懸浮在空中由大量水滴、冰晶、或兼由二者組成可見的聚合體,主要由水氣在空中冷卻凝結所致。
煙,是物質燃燒時所產生的氣狀物,也是顯然可見的色法。
塵,是灰塵、塵土。空氣中有種種塵埃,只要一日沒有打掃,會發現桌子或地面有很多灰塵,雖然微細仍然可見。
霧,氣溫下降時,空氣中所含的水蒸氣凝結而浮在離地面較近的空氣中,常使人視野模糊不清。「雲與霧」都在空中,水蒸汽升到高空形成雲,升到低空稱為霧。
空一顯色,即空中的顏色。佛法將世界分成四大洲,四大洲是:
一、東勝神洲: 白,
二、南瞻部洲: 青,
三、西牛賀洲: 赤,
四、北俱盧洲: 黃。
四大洲的天空各有不同的顏色,稱為空一顯色。
形色
形色是說明色法的種種形狀。
形色是指色法的長、短、方、圓、粗、細、正、不正、高、下。
長,凡色法占據的空間距離較大者。
短,即不長,長短是相對語。方,與圓也是相對語。
方形的物體四邊有角。
圓形的物體周邊無角。
體積有粗細,正不正的差別。
高,中間凸起來稱為高,下,中間凹下去稱為下,高山屬於高色,深谷屬於下色。高下是相對來說。
表色
有情眾生的行、住、坐、臥、取、捨、屈、伸等種種動作形態,顯然可表示於外而令人目見者,能表達內心的色法稱為表色。
這部分可見到的是止觀功力增強了。
四、 幫助五識身~眼識活動的心所
眼識的生起,必须要有其它附属的心理活動來配合它,才能完成整個的認識活動。那些配合它的附属的心理活動稱為心所有法。
幫助眼識活動的心所共三十四個心所,隨時與眼識相應。
五種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
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三種根本煩惱: 貪、瞋、癡。
八種大隨煩惱: 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
不正知、散亂。
二種中隨煩惱: 無慚、無愧。
十一個善心所: 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
輕安、不放逸、行捨、以及不害。
五、 五識身~眼識的功能作用
眼識活動時,先由意識作意心所推動眼識去看,眼識緣境一剎那之後,意識尋求所見色相的種類,接著決定色境的名稱,並發動善心或煩惱心,此時眼識也跟著意識,生起或善或染汙的心所,接著隨意識決定發動任何善或不善業,眼識也配合著意識,這樣的運作會得到可愛或不可愛的果報。
譬如,眼睛看到一個人時,由意識了別,知道此人是誰,什麼名字,當意識分別後,以慈悲心觀看此人,眼神就現出慈悲柔和的樣子;若意識分別後,以不高興看到對方,眼神就現出厭惡的樣子。
0724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五識身相應地 (三)
耳識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及作業。
自性:了別聲塵。
所依:
俱有依, 依止耳根。
等無間依,前一剎那耳識滅,為下一剎那耳識生的依止,稱為等無間依,也稱為意。
種子依, 阿賴耶識。
所緣:
對象是聲音,聲音的體性,是看不到,有侷限性的。
聲音分為很多種:
螺貝聲, 嘴對著螺貝的空隙吹氣可以發出聲音。
大小鼓聲, 以手擊鼓即可出聲。
舞聲, 跳舞時發出的聲音。
歌聲, 唱歌的聲音。彈奏各種樂器所發出的聲音。
俳戲叫聲, 演戲的聲音。
女聲, 女人的聲音。男聲,男人的聲音。
風林等聲, 風聲及風吹樹林的聲音。
明了聲, 聲音聽起來很清楚明白。
不明了聲, 聲音聽起來不清楚不明白。
有義聲, 如人類之間的語言,依聲音表達。
無義聲, 如人的上下氣聲、風聲水聲等,沒有表達任何意義的聲音。
下中上聲, 發出聲音的處所,
• 下,指三惡道的聲音,痛苦哀傷,愚癡無知,名為下聲。
• 中,是人道的聲音,於三惡道之上,天人之下,故名中聲。
• 上,指天聲,天聲最為美妙故稱上。
江河等聲, 江水及河流、大海的聲音。
鬥諍諠雜聲,人類打鬥、諍論、諠雜、吵鬧的聲音。
受持演說聲,是受持經典,或演說佛法的聲音。
論議決擇聲,討論、研議、決斷、揀擇諸法的聲音。
助伴: 一共有三十四個心所
作業:與眼識同(可愛果、不可愛果)。
0731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五識身相應地 (四)
鼻識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及作業。
自性:了別香塵。
所依:
俱有依: 鼻根。
等無間依:前一剎那鼻識滅,是後一剎那鼻識生的依止,是鼻識生的等無間依,也就是第七識。
種子依: 依止阿賴耶識的種子,遇緣而生鼻識。
所緣: 認識。
鼻識的俱有依(鼻根),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不能為肉眼所見。有侷限性。鼻識能聞到樹根,樹莖、花草、葉片、果實等。樹木不同部位,氣味也不同。食物、泥土……等等。
人身上從頭到腳,氣味不同;嬰兒、少年、中年、及老年人,氣味不同:嬰兒有乳臭味,少年有泥土味,中年有香水味,老年有腐朽味。
香有很多種類,以第六意識分別分為:好香、惡香、平等香。
好香,指氣味芬芳,令人身心愉悅,且有益健康的氣味。如,沈香、松樹的芬多精等。
惡香,指氣味臭穢,令人身心不適,且有害健康的氣味。如,農藥的氣味,瓦斯的氣味,令人作嘔,且有害健康。
平等香,指氣味平平但是感受得到,對身體沒有特別損益的氣味。
助伴:有三十四個心所。
作業:得可愛果與不可愛果。
舌識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及作業
自性:了別味塵。
所依:
俱有依: 舌根 。
等無間依:前一剎那舌識滅,是下一剎那舌識生的依止,是舌識生的等無間依,也就是第七識。
種子依: 依止阿賴耶識的種子,遇緣而生舌識。
所緣:
舌識的所緣境,是味塵,看不到,有局限性的。
味道(味塵)的種類有很多種。
五味,是指:苦、甘、鹹、淡、辛。
苦,像苦瓜或黃蓮的味道。
醋,就是調味用的酸性液體,如一般煮菜的工研醋。
辛,就是辣的味道;如:蔥、蒜、辣椒,等帶刺激味的蔬菜。
甘,就是甜的味道 。
鹹,就是如鹽的味道,鹹也有苦的意思,苦即大鹹,鹹極必苦。
淡,就是味道不濃。含鹽分少或無鹽,味道就淡。
濃,淡的相反。
若由第六意識分別所緣,會有令人滿意的味道,令人不滿意的味道和平淡無奇的味道。
舌識需經歷以下才能生起受用,才能夠知道是什麼味道:
嘗,應該嘗一嘗,才能分辨滋味。
吞,吞就是嚥下去,不嚼就將食物嚥下去。
噉,用牙齒將食物咬一咬吃下去。
飲,飲就是喝。
舔,以舌舔觸,譬如以舌舔食冰淇淋。
吮,含著吸稱為吮,如嬰兒吸奶。
助伴:心所有三十四個。
作業:得可愛果與不可愛果。
0807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五識身相應地 (五)
身識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及作業。
自性:了別觸塵。
所依:
俱有依: 身根。
等無間依:前一剎那身識滅,是下一剎那身識生的依止,身識的等無間依,是第七識。
種子依: 依止阿賴耶識。
所緣:
身識所緣的觸,觸雖然看不到,卻可以感覺得到,但也有侷限性。
觸,身體的感覺有很多種:
地,地大能生堅硬的感覺。
水,水大能生潮溼的感覺。
火,火大能生溫暖的感覺。
風,風大能生動態的感覺。
輕,地水火風不堅實。
重,地水火風很堅實。
滑性跟澀性相對。地水火風清淨,就是滑。
地水火風不清淨,就稱為澀。
冷,水跟風合成冷。身內有溼氣及風寒時,容易畏寒覺得冷,這是因為水大跟風大合起來,所以感覺冷;潮溼的地方,也會使人感覺冷。
饑,當空腹未進食時,就有饑餓的感覺。
渴,缺水或火氣大時,會感覺渴。
飽,吃足,沒有缺乏。
力,體力、力氣。
劣,沒有力量。
緩,是慢。急是快。緩、急也是一種觸,緩、急可以感觸到。
病,四大不調。生病時感覺到身體不舒服,或酸或痛。
老,白髮 體弱駝背,垂頭呻吟,氣短,拄杖而行,身體四肢有老人斑 ,行動遲鈍艱難。
死,身壞、壽盡、意外,也是觸的一種。
癢,皮膚受刺激而欲搔癢。靜坐時,感覺臉一下子這裡癢,一下子那裡癢,其實並沒有蚊子叮臉,而是血不平衡的現象。癢也用來比喻想顯現的意思,如技癢。
悶,悶絕,就是暈倒失去知覺,吃錯食物也會悶絕。悶也是一種病症名,所謂悶證,熱毒深伏於內,沒有發露出來。此外,密閉、不透氣也稱為悶,空中溼氣太大時也感覺悶。
黏,地大和水大合在一起就有黏的感覺。因為水有凝聚的作用,所以水跟地合起來就會有黏的感覺。
疲,疲勞、困乏。
息,休息,休息以後四大就平衡。
軟,柔軟,如身體柔軟;或者沒有力氣,如手麻腳軟;或是地水火風不清淨性,稱為軟。
怯,害怕、虛弱。
勇,勇氣,果決。
助伴:有三十四個心所。
作業:得可愛果與不可愛果。
補充
眼根壞,眼識就無法生起。
眼根沒有壞,境界現前,第六意識的作意心所決定要眼識現起,若不想去看它,眼識就不會生起了。想看才會去看,這時眼識才能夠生出來。
如眼識生起的情況是這樣,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是一樣的道理。
眼識生起的次第
率爾心, 眼識生起的第一剎那稱為率爾心,率爾就是忽然,忽然接觸到境界。
尋求心,第二剎那以後,就是第六意識決定心。
染心或淨心,第三剎那,隨著意識染淨的力量,引生眼識的染淨。
等流心,染淨心之後即等流心,指染心或淨心的相續。
舉眼識為例,其餘耳鼻舌身等四識生起的道理也是一樣。
0814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第二:意地
意地 (一)
意地: 自性、所依、所緣、助伴,及作業。也就是指意地的體性;意地的所依;意地的所緣境;幫助意地活動的心所;意地的功能作用。
意地 : 指心、意、識的運作,整個八識的運作。
意地(心、意、識 )的自性
心的自性: 第八識,阿賴耶識。
一、 心有兩個功能
1. 積集:是收藏種子,就是能夠把我們生命種種活動的相貌都收集起來,就是把無量無邊的種子,也是無量無邊的分別心被儲存起來,是雜染種子的住處。
2. 集起:心收集起來以後又會發生作用,發出來的一切法,又能夠產生種種的分別,然後再產生作用。
因為有這兩種功能,阿賴耶識的存在可以帶給人們學習與熏習的幫助,阿賴耶識是替我們保存潛在能量和信息的地方。
二、 種子種類有二種
1. 無漏種子:是一切無漏的種子的居住處,出離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開悟者是清淨心屬於無漏的種子。
2. 有漏種子:是一切有漏的種子的居住處,三界六道輪迴的生命相貌。
沒發心學佛的人,阿賴耶識裡面全是有漏的種子,有漏種子是無量劫以來造的。
發心的人,從發心修行一直到成佛這個階段是有漏、無漏都有的 ,當無漏種子慢慢的依附的多了,力量變大,就可以改變它的方向。
三、 執受的功能
阿賴耶識能夠執持這個生命體四大,地、水、火、風,如果阿賴耶識不來執受,那這地、水、火、風,就不是有情物,而是無情的東西了。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執受,這個身體就壞掉,就不再工作,就不是鮮活的生命。
四、 保存在阿賴耶識種子它有三個特點
1. 異時而熟,從我們所造的善惡業因,到所受的苦樂果報,這中間往往會有一段時間的間隔。但是,不管是間隔多久,我們一旦造了業,就一定要受報的。
2. 異性而熟,第六識所造的業,或是善性,或是惡性。第八識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
3. 變異而熟,從種因到結果過程之中都是剎那剎那在變化著。
譬如,有種子發芽到長出枝葉、樹幹、乃至開花結果,所結之果在形體上,由小漸漸變大,顏色上由綠色漸漸變紅,味道上由酸漸漸變甜。
從因到果隨時都在變化之中,因為因與果的中間有「緣」的關係,緣就好比陽光水分,陽光水分的充足與否,可以影響種子的生長結果。
意的自性 : 第七識;末那識 。
是恆審思量這個我,就是我執、我見、我慢、我愛這四種煩惱,恆審思量這四種煩惱。它不是有間斷的,叫做恆。這個思惟還是很深刻的,所以叫做審。
識的自性: 前六識 ;了別,認識。
眼識的功能了別色塵;耳識的功能了別聲塵;鼻識的功能了別香塵;舌識的功能了別味塵;身識的功能是觸覺;第六識的功能了別一切境界,(了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包括前五識的境界以及腦子裡面的很多念頭也就是前塵往事所留下來的都包括在內。
0821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二)
心、意、識的所依
俱有依: 就是第七、末那識,稱為意根,屬於心法,不同於前五識。
等無間依: 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都有的,就是自己這個識的前一剎那識過去了,那個就是「等無間依」,叫做「意」。它是恆審思量,沒有停止過。
種子依: 是指阿賴耶識。
末那識,也有它的「種子依」,它也是由種子才能現前的,才能出現剎那剎那的末那識。
阿賴耶識,就是前七識的運轉,從無始劫來這樣的熏習它,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子有了。那也就等於是種子了。
意識的所緣
意識緣一切法:一、共五識;二、不共五識。
前五識緣的色、聲、香、味、觸,緣的是色法。第六意識緣的一個是色法、一個是心法。
一) 共五識:五俱意識,在五識中,隨著眼識緣色,隨著耳識緣聲,隨著鼻識緣香,隨著舌識緣味,隨著身識緣觸。他雖然是隨前五識轉,但它不是同時的,第六意識坐在那裡,他像總司令一樣,你們信息都給我,這一剎那,我眼睛也在看,耳朵也在聽,鼻識也在嗅;其實五識都在活動,但是它有這個本事都能掌控。
二) 不共五識:獨頭意識,它不需要緣外境,就依靠這個意識,它緣儲存的這些六塵影像。
不共五識的所緣有: 1. 受想行蘊,2. 無為,3. 無見無對色,4. 六內處,5. 一切種子。
1. 受想行蘊:每個人生命體都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成,成為我們的身心世界。此處只說受想行蘊,沒有說它緣慮色蘊和識蘊。
受蘊: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是第六意識感受。
想蘊:思維、推理。
行蘊:就是身、語、意的行為,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動。
2. 無為法: 把那些染污的狀況去除掉,就是無為法的本身,稱為無為法。
3. 無見無對: 無見就是看不到,無對就是沒有障礙 ,是由內心分別所生 。
前五識緣境 一定是要現前的。意識緣境,則沒有這麼多條件限制,天南地北,心猿意馬,你意識隨便怎樣跑,十萬八千里也就是思維的活躍狀態,沒有障礙。
4. 六內處: 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5. 阿賴耶識中的種子:都是意識的所緣境。
我們平時的妄念紛飛,胡思亂想,坐在那裡做白日夢,大腦裡面一直沒有停過,這個就是平常我們的這種散亂心,是散位的獨頭意識,是屬於比量和非量。
定中獨頭意識,是我們在成就禪定的時候,能夠在定中的境界生起來的意識,是現量。
心、意、識的助伴
與第六意識一起活動的助伴心所,幫助心、意、識一起活動的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三種。
五遍行心所法 作意、觸、受、想、思。
這個遍行心所,只要有心就一定有這樣的心所有法,所以叫遍行,普遍一切心行,都有這種心所有法。
五別境 欲、勝解、念、三摩地、慧,在各別的境界才會出現的心理活動。
就是特別的境界才有這樣的心理作用,這個它不是普遍的,所以叫做別境心所。
「欲」就是自己歡喜的事情,我希望成就,我所歡喜的事情,所以這是希望的意思。就是有歡喜的事情才有這種「欲」;那不歡喜事就沒有了,所以它不是普遍的。因為自己歡喜,所以就希望成就,就採取行動,就去做那件事,所以叫做「欲」。
「勝解」就是你對於某一種事情、某一種學問、某一種道理,有強有力的認識,有深刻的認識,不是泛泛的,不是一知半解的,有深刻的認識。你對你所認識、你的見解,你是很堅持,很堅持,堅持我的主張是這樣子。別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你辯論,你是不受影響,不可移轉,你的見解是不可以改變的,所以這叫做「勝解」。
「念」,就是你自己曾經經過的事情,那麼你對那一件事,你能夠很分明的記憶不忘。你一定是這樣,我從來沒有經驗過的事情,當然是不知道;我經驗過,我很熟悉這件事,我心裡一想,就想出來,憶念的很分明。那麼這叫做「念」。這一定是經過的事,沒有經過的事就沒有。所以也不是普遍的,它是特別的。
「三摩地」,就是定,定的心所,也是一個特別的,也不是普遍的。這就是對於所觀察的境界,心裡面能夠專注而不散亂,安住在所緣境界上不散亂,專注,那麼這就叫做「三摩地」。
「慧」,就是對於所觀察的境界,能夠很正確的、很深入的抉擇,觀察它是怎麼回事。決斷而沒有疑問,那叫做「慧」。
十一個善心所。
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
這是十一個,是善心所。
要有「信」心。 「慚、愧」心、還要不「貪」、不「瞋」、不「痴」、還有「精進」心、會有「輕安」、還有「不放逸」、還要「舍=平等心」、還要「不害」,這叫做善心所。
六個根本煩惱:貪、恚、無明、慢、見、疑。
十個小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是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現起的較小的煩惱。
二個中隨煩惱:無慚、無愧,即遍一切惡法都會現起的煩惱。
十個大隨煩惱: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
四種不定心所: 悔、睡眠、尋、伺,這四種心所現行,不決定是善或惡,所以名不定心所。
如上所說,這些心所法,都能與第六意識同時緣境相應而轉,是第六意識的助伴心所共有五十三種。當第六意識與這些相應心所同緣一境時,心識的活動是諸多因緣和合而成,內心的活動龐大而複雜,沒有能單獨存在的心識活動,我們的心王和惡心所在一起,心王就是惡;與善心所在一起就是善。它本身是無記的。
意地 (三)
意地的作業 指心意識的功能
心意識共前五識
了別自相與共相
自相:每個人與每個人之間,有明顯的區別於其它人不同的特點。各自有各自的習氣,這就叫做自相。
共相:相當於共通性。比如說,我們在坐的幾個人,共相是什麼?都是人。在這世界大家有錢才能買吃的,沒錢不行,這也是共相。
有主動造業的功能
第六意識的作意心所力量強大,他能引發前五識去見聞覺知。一般人在醒著時,多半是第六意識在引導前五識產生作用。
能引導前五識與善惡心所相應
由於第六意識有分別的力量,能與善的心所或不善的心所相應生起。這些最終由誰決定呢?就是我們的念頭,所以動機很重要。
心意識不共前五識的特殊功能
有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心意識的分別所緣
包括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汙分別、不染汙分別。
一、心意識的有相分別的作用?
條件一
六根接觸六塵有五個步驟 從率爾心 尋求心、決定心,等流心、染淨心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 率爾心屬於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尋求及決定心屬於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會決定以染心或淨心來見聞覺知各式各樣境界。
條件二
當到十五、六歲長大成人 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全成熟。在面對境界的時候 意識有智慧已經懂得各式各樣知識與語言意識有智慧能明了 所代表的義理,能特別的用心觀察思惟,能做出種種區別 這叫做有相分別。
二、心意識無相分別的作用。
嬰孩或五六歲以下的小孩子,他們這個時候,没學那麼多名稱概念。
動物不懂人類的語言,不能善巧的分別也算是無相分別。
三、任運分別
心意識的任運分別。就是你熟悉的境界,是多次熏習就是經歷過的境界、很熟悉的境界 不用加以思考停頓馬上就有答案。
四、尋求分別
對事物概略性的認識,是粗的觀察,稱為尋求分別
一般人心粗不細膩,多半是尋求分別。
五、伺察分別
心意識的伺察分別,是對於已經所尋求到的境界,
做深度的、細致的觀察 就叫做伺察分別。
六、染汙分別
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貪煩惱說明染汙分別。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染汙分別就是貪煩惱,由貪著引起的染汙分別,是指心裡對於過去可愛的境界回顧愛戀,不能忘捨、耽著在過去的境界裡;喜歡追求未來的可愛境界;愛著現在可愛美妙的境界。對過去、未來、及現在可愛境界分別愛取,就是染汙分別。
以三界的雜染差別煩惱來分析染汙分別。
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構成我們這個世間,佛陀說所有人都在三界中因為煩惱的關係生死輪迴沒有人例外。
這裡是用三界來區分內心煩惱的狀態。
七、不染汙分別
不染汙分別有二種,一是善,二是無記。
一是善分別,與十一個善心所相應的分別,都稱為不染汙分別。
成佛時與二十一個心所相應,就是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欲、勝解、念、定、慧五別境心所,及十一個善心所。佛一切時都是身善、口善、意善。
第二是無記分別,指不是善也不是惡的分別。
無記分別這邊舉例 指 行住坐臥,沒有以特別善或惡的心情行走、站著、坐著、或躺著時,都屬於無記分別。
菩薩的神通有善有無記。
菩薩為了引導眾生,或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現出種種神通,是屬於善的,這是沒有染汙的分別。
菩薩的神通變化,有一種屬於無記性,稱為示現無記,由外相看起來有善、不善、無記,三種差別。
0911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四)
意地的特殊功能是 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什麼稱為審慮所緣呢?就是認真深入的去思慮,去觀察所緣的境界,審慮所緣比分別就更進一步深刻的去思維去推理。
審慮所緣有三種,一是如理所引,二是不如理所引,三是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如理所引包括兩大類。
第一大類分兩方面來理解
一般人認為是「常、樂、我、淨」四個顛倒想法,但實質上不是真實有的 。
原來「因果」是存在的,但往往錯誤的自我認為它是沒有因果的。
第二大類就是修行者會得到二種智慧,一種稱為法住智,一種稱為出世智。
第一大類
1. 一般人認為是「常、樂、我、淨」,但實質上不是真實有的,是指一般人對常樂我淨的四個顛倒的錯覺 。
無常常倒,色受想行識等一切有為法生滅無常,而一般人內心卻以為恆常,稱為常倒。對境界常常認為永遠都會這樣。其實不管任何人事物,都是無常的,可是一般人心裡卻覺得它是常住不變的,有這種錯覺,這就是無常常倒。
於苦樂倒,對種種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是苦苦,樂受是壞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一般人最多了知苦苦,對於樂受還是覺得很快樂,樂受當前不能了知是無常,變壞時就苦了, 這就是於苦樂倒。
於無我我倒,一般沒學習過的人認為色受想行識五蘊是我,而產生對他的執著,卻不知五蘊它是假立的,這是無我我倒。
於不淨淨倒,主要是我們會太過愛著這個身體,是一種生命本能,尤其未學佛法的人,很容易有這種顛倒,常有錯覺,希望保持它很漂亮健康,或男女之間總是會被美色所吸引執著,這是不淨淨倒。
2. 「因果」是存在的,但往往錯誤的自我認為這世上是沒有因果的。
我們從經論上學習的佛法,佛教說有善因就有善果、有惡因就有惡果,原来真實是有因果這一件事,我們就承認是有,我們不要否認。
天眼通 : 他這個眼的功能與我們一般人不同了。他可以看見人死後到哪裡去了,好比看到一些人生前做過許多好人好事,但往生後去的地方不一定是天道,甚至於到惡道,所以就告訴別人,沒有「施與會得大富貴」 這件事。本來是有善、惡果報的。他以他的天眼看到,就否認這件事。
天眼明,要知道因果,是需要加一層智慧才可以,天眼明就是知道這個因果,為何善沒得善果,是還要加一個要素,也就是臨命終前心生歡喜 ,這一來那個罪業就先伏藏在那裡,不發生作用。升到天上去了。當然種子在還是會異熟的。
若是相反的,雖然生前做很多善事 臨終的時候 他貪心來了、瞋心來了,那麼善業先伏藏在那裡;這個惡業發生作用跑到三惡道去。即使再來人間也並不是大富大貴,但種子也會異熟,這個就是要天眼明才能知道。
第二大類就是行者可得到二種智慧,一種稱為法住智,一種稱為出世智(涅槃智)。
法住智
指一般人按照佛法中的經、律、論 ,去正確的學習了知,得到佛法的正知正見,所成就的一種智慧。
透過心意識「如實了知」一切的雜染緣起、一切清淨的緣起及一切的事情。
出世智
出世間智就是以「法住智」為基礎,進一步的去修行了,修行有成就了,
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阿羅漢等,可以再向上進步,當然佛是最圓滿的。超越了世間的戲論,達到無分別的智慧,這是「如實覺知」得分別智。這也是「意地」它有這種殊勝的功能。
不如理所引
是由於不如於佛說的正法,那麼所引起一切虛妄分別,所引出來的問題,與如理所引相違反,不能成就「法住智」的「出世智」,那麼就叫做「不如理所引」。這些事情也是第六意識的,也是它的功能
這種人對佛所說的道理沒有如實的了知,當然也不能證得出世間的智慧。這就是為何一定要依經教來修行,一般我們會用自己累世的習氣、我見等,來判斷修行的事情。
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也不是清淨、也不是染污的,是「無記慧」,不能說它是善、是染污的。由無記的心理發動出來的活動;但是它也是有所覺知的,做什麼心裏也要知道,要明明白白才能做成功,雖是無記也算是一種智慧。就叫做「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1002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五)
意地的特殊功能是 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醉
也是第六意識的功能。我們之前說過意識所依意根是腦神經
醉是腦神經受到麻醉了或羸劣衰弱,沒有能力分別,就不能正常運作 。
醉的原因,
不習慣飲酒,他若一飲酒,他就受不了。
不斷的飲酒或過量的飲酒,就是你要連續飲它三杯、四杯,或者他就是無窮盡的飲下去了,那當然是醉了。那麼這個人就失掉了正常了,他就會亂了,就是不知道好壞了,這種狀況就叫做「醉」。
佛法五戒裡的酒戒是遮戒,遮戒是什麼呢?
酒的本身,它沒有好和壞,沒有善和惡。在一些情況下是可以喝的,當生病了,醫師告訴你要藥引子,需要這個酒。你可以喝,醫生說你可以喝,你就喝。但是病好了,你又可以不喝,所以酒本身沒有好和壞,平常的情況下你就不可以喝。
醉在佛教不單單講含了酒精的,嚴格說起來凡是能夠讓你的意識不清醒,思維模糊的這樣一些物品都算。
狂
這個「狂」就是亂了,沒有秩序了,失掉了念力了,明記不忘的(念)沒有了。這裡是指神經病。但是說是亂了,就是沒有正念了,也包括一般說失憶症。
人什麼原因會神經錯亂了呢?
瑜伽論記載有五種 第一「先業所引」;二 「諸界錯亂」;三「驚怖失志」;四 「打觸末摩」;五 「鬼魅所著」。
先業所引
是因為過去生中,造了一些罪業,由那個業力引發出來這種問題。
*勸人飲酒,做酒的生意,賣酒給人家喝,將來這個人就容易神經錯亂。賣酒這件事,一般修行者會避免這種職業。
*將毒藥給別人吃,有意的謀害別人,將來就容易神經錯亂。
*故意的恐嚇別人,藏在一個地方,別人從那兒過,突然間出來恐嚇人,將來也容易神經錯亂。
*常喜歡取笑別人 將來取笑別人的人就容易神經錯亂。
*別人靜坐的時候,某人忽然間大吼;靜坐的人,他還沒得定,但是也有一點功夫了,你若是發出大的聲音對他有傷害。因為有時候開門、關門聲音太大了,這對靜坐的人不好,將來某人就容易神經錯亂。
*放火燒這個山林。草里面的、樹林子裡面,傷害了很多禽獸,那麼這個人,將來就容易神經錯亂。
諸界錯亂
過去做了罪過的業力,而現在得到這樣的生理的組織就是地、水、火、風我們的生命體。這個地、水、火、風各部份不平衡。火大多了、地大多了、水大多了,地、水、火、風不平衡了,互相衝突起來;神經錯亂而得神經病了。
驚怖失志
或有什麼恐怖的事情,失掉了正念了,就是失掉了正常的心理。或者是鬼神它現出了一種恐怖的形像,就得了神精錯亂了
打觸末摩
《瑜伽論》記載我們全身有是有六十四個節;還說有一百二十處的,這個地方是不可以碰的。若是「打觸」了的時候,就會痛得特別厲害,這個人就會神經錯亂。
鬼魅所著
因為被鬼神魑魅魍魎等附身,精神不能自主而發顛狂。
是鬼神一類;或是狐狸,或是樹里面年代久了有這些「魅」,也就是鬼神一類的東西。它來搗亂,就會神經錯亂。
為何會被鬼神「鬼魅」所附身,
原因是:
*因為自已做了嚴重的錯誤的事情,而這些鬼神怒了。或者我們做的事情觸惱了鬼神,鬼神就來報復。
*另外一種是指當人被鬼魅附身擾亂其心的時候,由內心散亂,起貪瞋癡時的作用 破壞意根,所以發生顛狂。
*還有當身體太虛時,也容易被鬼魅附身擾亂。
所以人與人,還是學佛的大智慧盡量的忍一點;用智慧來處理這個問題,不要用瞋心解決問題,就好一點。
1009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六)
夢
上回談到意地心意識的特殊功能是 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說到作夢也是意識的特殊功能。
原因
「或由疲倦過失」,用腦用的太過了,主要是指心力交瘁。
「或由食所沉重」,飲食吃太多了,那麼也會在生理上起了這樣的變化,令身體沈重,一坐下來就昏沈睡眠圍繞 ,在睡眠時會有很多惡夢。
「或由暗相作意思惟」,心裡常思惟暗相沒有光明面,心沒有堪能性繼續活動,就會睡著 想睡覺 心就昏昧了,也就會睡著而做夢了。
「或由休息一切事業」,就是在他的心理上,所有的事情都停下來了,一點也不去思惟什麼事情,很多事情要如何做!應該怎麼安排?完全不想了。是指什麼事都不做,就是想睡覺 那麼當然他就睡著做夢了。
「或由串習睡眠」,是養成習慣,這個時間就要睡覺,時間一到就有生理時鐘自然要去睡覺;這個睡覺睡得太多了,生理上並不需要,但是習慣了,他也能睡,能睡那麼就做夢了,夢很多很多的夢。
「或由他所引發」,由另外的力量,引發你去睡覺,或者別人搖這個扇子,來扇一扇你,你就睡著了,那這也是一種。或者人在你腳上按摩按摩,就睡著了,這是屬於外力。
「或由明咒」,是這個佛菩薩說咒,就是先放大光明,在光明中演說神咒,所以叫做「明咒」,這個念咒能令你睡著覺,這是外面的力量。
「或由於藥」,是睡不著覺,吃安眠藥也可以睡,或者是其他的藥,幫助你入睡而作夢。
「或由威神,而發昏夢」,是有威力的神通力;你睡不著覺,另外有威神的人,來能令你睡著覺發夢。
覺
覺,是意識的特殊功能。
怎麼從睡夢中醒過來?
*是睡太多太疲勞,睡眠睡的很多 睡到不能再睡,感覺睡飽了,就會醒來。
*要睡覺以前先想好幾點要起床,時間到了就會醒過來,這也是第六意識的功能。是有事情要做,不能睡過頭,所以自已要求只能睡到那個時候不能過,過了就耽誤自已的工作了,所以也到那個時候自己就醒了
*是由別人叫醒,鬧鐘、開燈、開門、或是撞擊的聲音,也會從作夢當中醒來
悶
悶絕,就是有病了。
悶絕了的時候,就是第六意識休息了。
為什麼會悶絕呢?
*身體裡面,「風」和「火」,有一定的限度。「風」太多了或太少了;「火」太多了或者太少了,就會不平衡了,這時候這第六意識就不能活動了,也就是悶絕了。
*或者是被打了,也是四大裡面有衝突了,第六意識不能安住,也就悶絕了。
*或者是排瀉的太過頭。
*或者「出血」出的太厲害。
*勤勞的太過頭了,那麼也會悶絕的。
醒
這個「醒」,就是從悶絕裡面醒過來。從悶絕裡面出來了,離開了那個悶絕狀況,那叫做「醒」。
從睡眠裡面醒過來叫做「覺」。從悶絕裡面出來叫做「醒」。
1016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七)
意地心意識的特殊功能是 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發業: 發起身業語業
如何發起身業語業,簡單說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驟由發起身業語業的思心所的智慧為先。是指第六意識經由審慮思,也就是指意業 ,決定要發動行為語言。
意業它是總司令,它是來發動這件事的指揮者,領導者。
發動行為語言前,都先想過稱為審慮思,只是一般人心粗沒有察覺到。
發動行為語言第二步驟,要有決定造作的願望。這裡的欲,就是動機、願、決定。
經過了考慮,而後決定了。想要發動行為語言,這個時候還沒有身語的行動,但已經決定想要採取行動了,這個決定了以後,接著就是行動出來了。
發動行為語言的第三步驟就是開始有產生作用的力量稱為動發思。就是開始要發動身體的動作及語言。會有善與染汙的差別,有好的或不好的心行出現,這些情緒伴隨身體的動作與語言。力量增強產生作用之後就去做這件事情,或是用功、或決定坐下來,說一句話,或鼓勵別人、或刺激別人。
發動行為語言的第四個步驟,隨順動發思為先,推動身業及語業的風大生起作用,發起身業及語業。
發動行為語言這件事,還要有另外一種現象,就是在發動行為語言的同時,
也就是我們的入息與出息 稱為風(Prana) ,也稱為(息)。
這個風一動的時候,這個身體才能有動作,才能說話,都是風的作用。
我們練習瑜伽或做事,若與入出息配合,就會比較專注,而且容易會有定。若是配合呼吸來做,比較順暢,身心比較愉快,很多人做事掌握到竅門,就是與氣息相應。
做事時與氣息不相應會岔氣,做起來就會感覺很疲勞。
離欲
離欲也是意識的特殊功能。
離欲通常有世間、出世間二種,
世間的離欲 就是不執著欲界的財色名食睡,得色界定或無色界定。
出世間離欲 若將三界的愛見煩惱斷除,除了不執著欲界的財色名食睡,對於色界定、無色定的愛著也斷除了,離三界欲的種子。
心意識離欲的四種因緣
離欲的第一種因緣。這個離欲的善根「成熟」
離欲的人不執著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這裡面舉了幾種不同狀況的人
* 一般世間有一種人慾望比較薄,雖是在家人,也喜歡修學佛法,甚至花很多時間修學佛法,有時間就靜坐或念佛,這種人慾望比較少,有時間不會去唱卡拉OK,也不會想要逛街,只想在道德與生命境界上不斷提昇,這樣的人也可以稱為具有離欲善根的人。
* 另外一種人就是出家人。
這個離欲的善根「成熟」了,你才能夠離欲的。這是自已的理智約束自已,才能辦到這一點。
* 還有一種從色界天來到人間的人,他自然這個欲是輕的。也是有欲,但是輕。
* 在佛教徒裡面又有兩種不同:一種是修學聖道,要離欲;一種是修學禪定,要離欲。因為這個欲,它能障礙得禪定,也障礙得聖道。
修學聖道若是佛教徒為了要離欲而修學聖道,成功了那是永久的解脫生死苦了。
修學禪定的人,他不一定是屬於聖道。他為了要得定,所以要離欲。才能有時間去修學禪定,禪定也可能會成功了,但他還不是聖道。
離欲的第二種因緣,有善知識告訴他,離欲是好的、清淨的,能使心情愉快,比去唱歌跳舞還要愉快,身邊有這樣的善知識告知,就有機會離欲了。
這個欲是一種感情,現在用智慧來調伏這個感情,那麼就成功了。在沒有離欲的時候,雖然自已要求離欲,但是另外有強大的力量干擾你,你有這樣障礙的時候,你也很難做到這一點,要慢慢練習 也是不容易的。
離欲的第三種因緣,必須遠離修行的三種障礙。
一、加行障,是指修止觀的一些障礙,例如病痛、蚊蟲咬、非人擾亂、吃不飽、或是衣食不足,就不能修行。
二、遠離障,
* 吃太多或吃太飽時不能靜坐,血液到胃裡,頭腦昏沈障礙修行;
* 喜歡與很多人聚在一起、說太多話,也很障礙修行止觀。
* 雜住,思想不一樣,想法不一樣,自己要做的事他人不贊成,互相障礙;
* 說太多沒有意義的話或做太多沒有意義的事,或想太多不該想的,與煩惱 相應時,與修行沒有關的事做太多,都不能修行,也就無法遠 離。
三、寂靜障,
是指修止觀時有五蓋出現,有昏沈睡眠、掉舉惡作、貪、瞋、疑等;或在靜坐時可能心念不正,引起非人來干擾等,所以修行人要特別注意自己心念的邪正。
所有的寂靜障,都是內心的煩惱引來外面的障礙,所以要特別謹慎注意保持正念。
這個障,照理說智慧高一點的人,多數還是能超越過去。
另外有一種障,就是做了嚴重的罪過的事情,這個障是不容易的。
第四種隨順離欲因緣是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
我們時常思惟色受想行識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碰到境界時,才能超越放下。想對了才是修行,想錯了就不是修行。
現在說要無顛倒思惟,要正確思考這件事,應知道這因緣所生的五蘊是無常的、是如幻如化的、是不真實的,是假立的,不要製造很多的煩惱;能讓就讓,不能讓就說清楚,因緣沒到就忍耐一下,依佛教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種種的方法,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
1023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八)
意地心意識的特殊功能是 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離欲、退
會離欲退有五個因緣
性軟根,
是離欲退的第一個主要因緣,指這個人是個鈍根人。善根較為薄弱遲鈍的人對修行離欲這件事認識不清楚。就是對三界的苦果認識不夠徹底,沒有覺得離苦很重要,也不想將欲的煩惱斷除,這樣的人根性比較薄弱,遇到境界就退了,容易被欲吸引。
新修善品者
因為剛開始修行道力很不堅固,初來到佛法裡面的人,剛生起出離心,就像是火剛點著,不猛,突然一個大風吹過來,火就燃不起來,新修善品者好比剛燃起來的火,初發心的人還總是想著世間上那些色身香味觸,什麼好聽的、好玩的那些東西的話,它就會干擾你,很多境界會推著自己向欲那兒, 那就是要退轉了。
當在修止觀或念佛時,要能從思惟中激起修行的熱誠,若熱誠生不起來,會容易間斷,身體好時修,身體不好時不修,想睡覺時也不修,或是一有障礙因緣,會找藉口告訴自己不要修。
受行順退法故,雖然是已經修學聖道,在修止觀的過程當中,內心裡面常常的浮動,這心裡不能努力的去修止觀,常常在一個外塵境界上活動,常常和慾的境界親近,若心裡面也常常順著這樣的思惟,就不容易離欲。就算是有多少離欲,也會退下來的。
得了禪定有發現什麼功德,除了向善知識報告之外,不要隨意向其他人說,否則會有很多破壞的因緣出現,有修行的功德應該靜靜的、不會炫耀、不會高慢。
修行過程會出現種種不同狀況,若執著在好的境界,不好的也不能忍耐,就不能修了。所有好與不好都是幻化的,繼續修才不會退失。
煩惱所障故
由惡心所有引起煩惱的貪、嗔、痴、慢、疑、不正知、不正見都是根本的,還有忿、恨、惱、怒、誑……等等。由於煩惱長期的干擾,不能自拔,不能斷除煩惱種子。
惡友所攝故,指與沒有羞恥的人、有邪知見的人、有懈怠的人、有邪行不道德行為的人、性怯劣的人做朋友。 就會使令你有過失,沒有功德,當然就會「離欲退」。
有以上這五種情況,就會讓人長期沉淪於生死苦海,出離不了。這是由心意識所決定做的事情。
斷善根
善根
生得善 就是與生俱來的,這個人不需要師長的教導,他生來就有一點好心,願意幫助人做好事,別人有困難就有同情心幫助人解決困難的,這是生得善。
加行善 就是從師長那裡,或去讀好的書,增長了一點理智或者通過善知識的開導,增長了自已的智慧,開始去利益眾生,那叫做加行善,譬如說我們聞、思、修就是屬於加行善了。
善根另外一種解釋就是沒貪心、也沒瞋心、也沒有愚癡心,那麼這也叫做「善根」。這個「善根」,是發動一切善法的那個最清淨的那個動力。因為自己本身沒有貪心,你才能夠去幫助別人,去教導別人做善事;沒有瞋心,你才能發出慈悲心去做一些善事;你沒有愚癡,你才能有智慧去幫助別人,去教導別人,幫助別人做種種善事的。這無貪、無瞋、無癡,就是「善根」。
「斷善根」是相違的一種力量。
就是在他現在的內心上,一點好心也沒有了,不要說是去做功德了。這個加行善沒有了,生得善也沒有了,在心裡面完全是惡法了。
他內心裡面的善根也不容易現行。就是以前做的功德,因為被他現在的這種邪知見降伏了,所以叫做「斷善根」。
利根的人 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特別利的,和一般人不同 心力也比別人強,六根裡面主要還是意根,意根是太重要了。若是過去生就做了惡事,種下惡業的種子,這一世也很容易做惡事。根性特別的利,智慧也特別的大;若是偏了一點就不得了。
但是利根人應該有好的成就怎麼會「斷善根」呢?
有五種因緣能讓人斷善根。
第一是這種人特別聰明,他歡喜做種種的惡事,他心裡面有這樣的意樂。
不是潛藏在那裡,是已經表現在行為上活動。
其實一切眾生都有煩惱的種子,但是它不表現在行為上活動就沒事。若與貪瞋癡相應的煩惱常常在內心出現而且這個心情特別的強,表現在行為上活動就是歡喜做惡事。
第二與惡知識交往,彼此互相隨順、合作一起作惡事
第二種因緣是交到惡友,這個朋友也是這個身語意都是不清淨的,身做惡事,嘴會說惡話,心裡面也想一些惡事。這個利根的人有惡知識和他合作,這個人就是隨順這些惡的人,心裡不懷好心,說話也不說好話,做事也不做好事,大家合作的做惡事, 這就是更厲害了,當然會斷善根。
第三是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也就是思想見解上錯誤到極點,在他身上找不出一點點善法,滿心邪見沒有任何善的身語意,可以說惡到究竟極點,所以斷善根。
「纏」,指煩惱的已經表現在身語意上了。貪、瞋、痴這一切煩惱都是大蛇,這邪知、邪見是大蛇,纏在這個人的心上面。
邪見纏極重的人認為布施得不到善果,就是不相信有善惡果報、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有流轉生死的事情。 認為恭敬奉養父母沒有功德;認為祭祀諸神也沒有什麼好處,他偶然的也會看見別人做善事,他認為那個人是愚蠢糊塗了,有便宜他不佔,真是糊塗,他是這樣想法。
第四是因緣是無慚無愧,行惡無畏,作惡事一點也不害怕
一個人,在身所表現出來的惡行;語,口業表現出來的語言,這個暴惡的語言,不合道理的語言。表現在行為上了。做惡事如家常便飯,很自然;做了惡事的時候,他不怕受惡報,他沒有這個恐怖心。
第五種因緣是對眾生沒有慈悲心,不能將他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因此會斷善根。
對於一切眾生這有情的動物,或是人類,一點哀愍心沒有。他認為殺死一個人不算什麼,沒有哀愍心。
以上這幾個條件能斷善根,他能夠把這個善根是斷滅了,沒有善根了。
這也是由心意識所決定做的事情。
1030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九)
意地的特殊功能是 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續善根
如何能夠續善根呢?
「斷善根」,是心意識的決定。現在說善根又繼續的出現了,又繼續的栽培善根了,這也是心意識的決定。為什麼斷了善根,後來又能夠恢復過來,繼續栽培善根呢?因為這個人的心性,是屬於「利根」人。
第一個根本上的原因就是「利根」,就是智慧大、果斷 ,反應也很迅速。
第二個原因,他看見他親愛的家人或朋友,他們因為修行不但自己得到很多好處,對於其他人有困難,能夠有同情心去做這一些利益人的事情。他就受到感動。
第三個原因,追隨好的老師聽聞正法,能了解即時行善,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乃至緣起法..等等的佛法的道理。
第四個原因 是他心裡就開始猶豫,疑惑了以前的思想是不是有問題!我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能是不大對的呀!後來經過自己去思惟觀察,接受有善惡果報的,自己覺得不應該生這種邪知邪見。所以他就決定了「續善根」,這是心意識特別的作用。
死
說到死亡,雖然通於一切眾生,但是瑜伽論講是以人的情況來說明。
死有三種原因
第一個原因 又稱為 [時死]
「壽量盡」,也就是前一生修得的壽命盡了就會死。
一個人,他隨他的業力所招感得的壽量,現在生存的也正好滿了那個數量,那麼他就死亡了。但是這個所得到的這個壽命是前一生的業力,和現在這個生命體的思想行為,會對生命的壽量有影響,對來生的壽量也會有影響。
第二個原因福盡死 又稱為 [非時死]
「福盡」,就是賴於生存的這些條件,像沒衣服穿了,沒有飯吃了,沒地方住、醫藥缺乏,沒有這生存的條件了,福報盡了也會死。每一個人的福報是有一定量的,若不勤修福報,福報提早用盡也會死。
第三個原因是不避不平等故死 也是 [非時死]
是不避不平等故死
就是「壽」還沒有「盡」、「福」也還沒有「盡」,還能繼續生存的。但是這個人糊塗啊!就是粗心大意,沒有注意如理的生活,營養不良導致地水火風不平衡,生活不正常、吃太多、吃太少、熬夜、或酒後駕車等等因而死亡。他不能夠避開這些不合道理的行為,去做一些糊塗事,就把自己的色身,這個身體破壞了,所以就死掉了。
佛說有九個因緣,使這個人的壽命還沒有盡就死掉。
食無度量,吃東西,是你要有一個限度,有一定的量,你不能過量。如果你過量吃,對於身體不好,壽命沒有到就會死掉。
二.食所不宜,吃的東西對你不合適,吃些有營養的東西,使令你的生命能夠旺盛的生存下去。如果吃到有毒的食物,那當然會死亡。
瑜伽養生觀不是只有食物,包含以下四種:
第一個是段食:段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這種飲食。
第二個是觸食:觸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到可愛的境界,心裡面感覺到快樂,這也是一種飲食。
第三個是思食:思食是什麼呢?在這裡就是希望的意思,有希望。
第四個是識食:這個識食,就是阿賴耶識的力量。
三.不消復食, 就是吃下的東西沒有消化,繼續再吃,宿食在身中積久成疾,也會導致非時而死 。
四.生而不吐,就是吃下去的東西不消化,而對於身體會有種種嚴重的問題,生出種種苦受;應該想辦法把它吐出來或排出去,如果還在身體裡邊瘀積,就生毒了,這對生命也是危險。
五.熟而持之,是食物已經在身體產生種種的疾病,接下來還繼續吃這類食物,使舊病因此成熟產生變異,若不改變停止此類飲食或排出去的話也是不行,這樣也會使。
六.不近醫藥,就是生了病,不去看病吃藥,解決問題。
七.不知於己若損若益,就是不知道所做的事對自己有好處或有損害,這樣也會減少壽量。
八.非時行非梵行,「非梵行」,是印度話,就是非清淨行,這裡指男女這個欲不是適當的時間做欲行的事。所做非時。
九.非量行非梵行,是對欲的事做太過量,會損害壽命。
1106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十)
意地的特殊功能是 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臨命終的時候 (死有),眾生的內心的世界,有善心、不善心、無記心三種不同。
善心死
一個人將臨命終時,有二種情況可以善心死
第一、在臨命終前,隨著自己回憶這一生做了很多善法而心生歡喜。
第二、由他人協助臨命終人憶念。使臨命終人想到以前曾幫助很多人,做過很多的善事,曾經去學習佛法,曾經好好的修行等。回憶自己做了很多功德,這件事很重要,如常常在聽課、修行、念佛或靜坐,這時候信、進、念、定、慧的善法在心裡浮現,乃至在心裡很明了顯現,此時第八識還沒有完全離開身體,第六意識還很明白時,就想一些好的事情,使心情快樂。
所以臨命終時,趁第六意識還有一點明了清楚時,應趕快想好的事情,第六意識還很清楚 接下來就是無記心已經沒有力量可以思惟了。
善心死的人,他的境界會從黑暗趣向到光明會有可愛的境界。
說到這個眾生,他做善業,善業果報成熟了,將要命終的時候,像做夢一樣的,在夢裡面看見很多種令你滿意、令你歡喜的地方,看見一個大花園,那裡有很多的樹,有很多的花,有很多可愛的境界,有很多的樓閣,有很多美妙的音聲,是些可愛的境界。他的境界會從黑暗趣向到光明。
建議每個人睡覺前都可觀想一下,假設躺下去明天就醒不來,最後一個念頭是什麼?最妥當的方法就是每天睡前念佛、咒語、或光明想的正念中逐漸睡著。每一個人都寫好遺囑,將事情安排好,可以捨的就先捨,準備每一天都可能會死。死亡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平常時時保持正念正知,事先對死作妥當的安排,想到隨時會死,趕快精進修學善法,不要讓寶貴的時光在煩惱和戲論中流失。
善心死的人臨死時,他的眼界已經超過我們現在的情況
可能會看到以前的朋友、或看到已死了很久的爺爺或奶奶,問旁邊的人是否有看到?別人看不到,只有他自己看得到。老人或病人會看到什麼,就要注意,可能是死前的色相現前。就像入定前先有似相顯現,臨死前也有死相現前。
善心死時,心裡平靜,安樂而死。將要命終前,沒有極重的苦受來逼迫。
不善心死
與前面善心死一樣,先能清楚的自己回憶,或由別人令他回憶,再接下來就沒有辦法回憶。此時捨棄惡心,成為無記捨心的狀態。
一個人他臨命終前心識還很清楚時,這一生所做的事,會像電影一樣放映給自己看。在回顧時,若定力不夠或智慧不夠,心裡就動搖,動搖之後引生貪心或瞋心,就會墮落到三惡趣。
此時他的心識有貪心所、或瞋心所,還有其他種種不善心所。
他的境界會從光明趣向到黑暗,會有不可愛的境界。
當惡業太重,在臨死時,好像太陽要下山時,被山峰覆蓋而產生陰影,剛開始還有少分微光只覆蓋一點,漸漸的太陽下山後整個黑影都全部蓋滿,此時還不是很暗,最後完全暗到看不到。
因為造不善業,所以有種種不可愛的色相,好像作夢時看到很多惡的色相,有變化而且很奇怪的色相, 會看到雞狗豬羊來索命,或被人追殺等等這是不善心死者會看到的色相。
中品不善業的人,臨終時,不可愛的色相有時有、有時又沒有,假設有也不會完全具足。唯識所現,什麼樣的心識就現什麼樣的色相。由於只是中品不善業,所見相就沒有那麼恐怖,這與自己造的業力有極大的關係。
無記心死
是指這個人有做善事,也有做不善事,或者也沒有做善也沒有做不善事,將要命終時,自己不能回憶,也沒有人在旁邊令他回憶這些善法或不善法。死時沒有特別的心情,不是善心、也不是不善心,沒有安樂,也沒有苦惱。
臨命終時,自己自然就回想到,這一生曾做過的善法與不善法。在那個時候,會回憶生前曾經常常熏習、力量最強大的念頭,內心印象特別深刻,揮之不去,永生難忘之事,其餘的都完全想不起來,都忘了。
過去曾經做過力量最強盛的事情,這是一種隨強憶念,臨命終前,所做最大的善事會記起來,或最大惡事也會現前。
1113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十一)
意地的特殊功能是 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死相的差別
說明這件事在天與那落迦(地獄)以及 所餘的一切眾生還有差別。
因為天與地獄臨死的時候是頓死,沒有解肢節的痛苦的。除了天和地獄所餘的一切眾生,就是人、畜生、餓鬼、阿修羅,皆有解肢節的痛苦的。經典上記載,人的死像是烏龜在脫殼,惡業比較重的人還不僅如此,可能像五馬分屍,手腳好像斷掉一樣。
臨命終的時候,這個解肢節的痛有兩種 一是「重」,二是「輕」。
一種是特別嚴重的,就是造惡業的眾生。
一種是輕微的,就是造善業的眾生。
眾生臨死六根具足與不具足的差別。
色界天的眾生臨死的時候 他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具足的。色界天的人他們一直是很和平的 ,沒有瞋心不會有互相砍殺、破壞、殘害等,他們死時六根都是具足的,沒有被破壞的情況,所以沒有諸根缺的問題。
欲界的眾生臨死的時候, 隨他原來所有的業力所得的根,或者具足,或者不具足。因為欲界的眾生特別的凶狠,常常人與人之間鬥諍,人與獸也會有鬥諍,有互相殺害的事情,若是車禍,可能斷手斷頭,飛機失事可能連屍首都找不到;有時被殺死,有時被砍手砍腳而死,所以這個六根可能不具足;欲界的眾生若是善終的人,諸根當然是具足。
心調善死與不調善死的差別
調善死,也叫做清淨解脫的死。
這是指已成就的阿羅漢,他斷除第七識末那識所相應的煩惱,我見、我愛、我慢、無明,這種恆行不間斷的染污的煩惱消滅了。內心清淨沒有煩惱,沒有苦惱果報的束縛,他心裡面非常的調和,非常的和平,沒有愛煩惱、也沒有見煩惱的擾亂。這是「調善死」的境界。
不調善死,也叫不清淨不解脫死。
就指煩惱說的,有了煩惱,對這個身體會有愛著,愛著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愛著這色、受、想、行、識。這樣的愛著的人。臨死的時候不是愛,就是恨,各式各樣的煩惱在活動,這個愛、見的煩惱沒有斷除去的,他這個苦惱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都還在,一直在苦惱他。這種人內心不清淨,煩惱時常出現,沒有成就解脫功德而死的人,這是不調善死。
阿賴耶識,在棄捨這個身體的時候,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是有差別的。
阿賴耶識棄捨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冷觸出現了,就變冷的。阿賴耶識在的時候,執持這個身體,這個身從頭頂到腳底都是溫暖的;它不執持了,這個身體就變成冷的了,就變成死屍。
從上分捨
造惡業的人,臨命終時從上分是指頭,從上面開始冷,從頭部向下,開始變冷起來。 到心臟這個位置,到這裡就停下來了。阿賴耶識是從所依身體的頭頂開始往下漸漸的捨離。隨著阿賴耶識不執受的地方就開始變冷,這樣漸漸的捨離,阿賴耶識最後捨的地方是心臟。
從下分捨
造善業的人, 阿賴耶識就從腳底往上開始慢慢變冷,最後冷的地方是心臟。
這個阿賴耶識棄捨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感覺冷了,一點一點的棄捨,最後達到心臟的。
最後捨
阿賴耶識最後從什麼地方棄捨呢?
最初投胎的時候,這個阿賴耶識所相應的,就是心;此處所說的心,是指肉心 ,然後逐漸的其它的部份也都圓滿了。
阿賴耶識最後捨的處所是在心臟,從此之後全身冰冷完全死亡。最後一個地方要判斷他是否已死,是從他的心臟還熱不熱來看,因為心臟有血,有血的地方會有溫度,若心臟停了,會全部變冷了。在臨命終時,阿賴耶識,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捨離。隨阿賴耶識捨離根身的地方,冷觸就生起了。可是不論是做善業或做惡業,最後離開的地方都是在心臟處。
我愛差别
指普通的人,沒有修行的人。
無始劫來,長時間大家都有我愛,這是沒有辦法、無法控制的,如果沒有修行,就會繼續流轉生死,感得三界五趣的果報。
預流果,是指初果二果的聖人。
初果及二果聖人,臨死時也會有我愛現行 他能用智慧調服住他,不執著有我。這樣就和凡夫不一樣了,這個時候這個聖人,他臨命終的時候,能降伏這個我愛的煩惱,他能這樣觀察無我。
初果二果的聖人能夠降伏我愛是有智慧的,他會立刻反省,愛著這個我是不對的呀!一次又一次的觀察這色、受、想、行、識是沒有我的,我是不可得的,色也是無常的,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他這樣觀察。能制止我愛而不愛著另一個果報體。然而由俱生的我愛還是會去投生,不過與凡夫不同,已經不墮三惡道,而且能夠正知而入母胎。
不還果
就是三果,他不再來欲界了,因為欲界的煩惱完全斷掉了,所以沒有力量再推動他來到欲界,所以他是不回來欲界了,他就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或者是到無餘涅槃那裡去了。
他是用煩惱的種子來受生的。這個我愛煩惱的種子還在。三果聖人,在臨死時,不會再到欲界。但是他的俱生我執未斷除,不過是境界高一點,在未入涅槃前,還會到色、無色界受報。
人命終到出生的過渡期,會有中有與生有(異熟果報)產生
先來看看「有 」如何解釋
有,可分為業有、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業有 一切的「有」都由身語意的業所招感而來的叫業有。
生有 入胎受生的一剎那叫生有。
本有 受生之後到死以前這中間的生命體叫本有。
死有 本有之後,中有之前,五蘊生命體壞了的時候。
中有 介於這一生到下一生中間的生命體,有了中有,會引導隨業去受下一世的果報,生有就會現前。
中有 是如何建立的
中有是指當阿賴耶識棄捨了這一世的果報體以後,在沒有受下一生果報前,自己的色受想行識,必須要再相續下去,在今生和來生中間生命的存在狀態。由於我愛煩惱的就是執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身體是我。現在這個身體要壞了、要死了,「我就要沒有了」這心情一生起來了,對這個生命體的愛著心更加強了一點,這樣子愛著自已的這個身體,結果會怎麼樣呢?
就由於有這樣的我愛,就會創造出來「中有」。這個「中有」我們平常說,就是中陰身。這個色、受、想、行、識死了,這「中有」就出來了。先由業力創造的,再透過這個我愛,才會出現中有。
生有 是指異熟果
是指中陰身結束了以後,入胎受身的那一剎那。這是前生業力所招感得的果報。在生前的時候,做了很多的善事,或者做了很多的惡事,會給你一個果報;酬勞你以前辛辛苦苦做的事情,或者給你一個安樂的果報,或給你一個苦惱的果報來酬謝你。
1120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十二)
意地的特殊功能是 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為何生命體死了還會再取得一個?
「我愛」生命開始的第一個原因
最根本原因就是「我愛」。因為快要死時,自己捨不得這個身體,會覺得這個身體應該是我的,怎麼就沒有了?由於這種強烈的「自體愛」,不能忍受沒有我的事實,就會再尋找另一個身體來代替。
「樂著戲論」,是第二個原因
「戲論」是依名言而有種種的語言分別,從語言分別上,又引起種種的執著煩惱,不斷的這樣虛妄分別。不斷的在阿賴耶識裡面,熏習了名言種子。
從無始劫以來,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一般人執著它是真實的。這種「執著戲論」是第二個原因。
「淨不淨業」 這是第三個原因
由於樂著戲論的種子已經熏習的緣故,善不善業的種子也已經熏習的緣故。無始劫來喜歡「我」這個戲論,我很好、我不好,我長大了,我還是小孩子,我要得第一名等,這些我愛的戲論種子已經熏習了;為了我的利益安樂而造善業稱為淨業,為了我的利益安樂而造惡業稱為不淨業,都是因為有我而造這些淨不淨業,種種的業種子也已經熏習了,再加上我愛的滋潤,就會再拿到一個身體。
中有「生」
欲界與色界都有「中有」
從死有到中有是沒有間斷的,中有去受生得到一個異熟果也是沒有間斷的。若到欲界或色界受生,都會經過中有的階段。中有的生命形態不屬於三界六道,異熟果才是三界的生命形態。
中有不是鬼;中有是通於地獄、餓鬼、畜牲、人、天的,沒有正式得果報之前,先是中有的身體。
人死時,另外一個中有生出來,死與生是同時的,如同秤的兩頭,一頭低下去,另一頭就高起來,高低同時。阿賴耶識離開身體時,同時會有一個中有生起。
中有必具諸根
中有在 胎、卵、濕、化四生之中它是屬於化生,化生是無而忽有,就是原來沒有忽然間就有了,和胎生、卵生、濕生,不一樣。它由淨不淨業的力量,無而忽有,這身體忽然間就出現了,不是漸漸圓滿而有的。在中陰身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的,不像欲界有情的異熟果,生出來不一定諸根具足,有時缺眼、缺鼻、缺手等。
中有的相貌
一、造惡業者
「造惡業」的中有是什麼樣子呢?他所得到的中有的生命,就像黑色的羊,那黑色的光。或他那黑的顏色,就像黑暗的夜間,是沒有月光、也沒有星光,黑暗的夜晚的樣子。
二、作善業者
作善業者,他不做十惡業,不做五逆十惡,受持五戒十善,修學善法;那他所得到的中有,像白色衣服那樣的光,是白色的。沒有雲,而有月光,那樣的夜間的一個形相。這個中有的相貌就是那樣。如白色衣服的光,或像晴天時有月亮光明的晚上。
中有只有極清淨天眼通的人才能看得到,肉眼不能看到
人死了,是有「中有」。那麼你說有「中有」誰看得見呢?
「極清淨天眼」才能看見。這樣的禪,多數那是要佛教徒才行,佛教徒得到四禪的時候,在四禪裡面修四念處,就是不愛著也不生高慢心,那麼這個禪就是淨禪。是由這樣的禪去修天眼通成功了。
這個中有是這樣的天眼才能見到的,一般人見不到。
中有愛欲的相狀
一、 會遠離過去生的我愛
在中有時,對前一生身體的我愛不會再現行,因為阿賴耶識已經離開前一生的身體,要前往下一生的受生處所受生了。
二 會生起境界愛
知道自己死了,不再執著前一生的身體,又看到另一個境界現起,心裡產生種種的想法。由對境界種種的分別愛,隨著應去受生的地方。例如若是去牛處受生,中有就是牛的身體,有人說中有是小牛的一半大小;若是人就是人的中有;若是狗就是狗的中有,隨受生的種類,就有那一類的中有產生。
此處說中有生時,前一生喜歡愛樂的境界會現前,就會吸引他再去做同樣的事,從這種地方可以看出修行的重要。人活著總是會有一些喜歡的事物,當自己面對喜歡的境界時要遠離貪心,避免成為下一生去受生的一個業緣。
所以平常要養成好習慣,把握時間,多多修學善法,變成習性,就不容易有因緣墮到三惡道。
中有的眼根及身根,趣向投生處無所障礙。
見趣無礙
第一個特別的地方指的是這個中有的五蘊身上面的眼根有點特別。他的眼睛像「天眼」。 在色塵的境界上,他是無障礙的,像天眼一樣能見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和特別光明的顏色,或者是有變化的顏色,微細的顏色,種種的顏色,他都是能見,但只限於所受生處,在其他地方也是有障礙的。
第二個特別的地方就是他行走的這種力量,他想要到什麼地方去無障礙。就像得神足通的那個人的境界一樣沒有障礙。可以穿牆入壁,無論高山、大海都是無障礙,幾千里、幾萬里他一下子就到了,也是無障礙的。
然而不是遍於一切處所都沒有障礙,也只限於所受生處,其他地方也是有障礙。
二、見自境界
眾生隨時在死亡,包括人死亡、螞蟻死了、狗死了、小鳥死了等等,都是有中有身的,由於他們都有像天眼般的眼睛,沒有障礙,所以中有能看見他自己同類的中有。
三、視往諸趣
是指隨中有受生處所不同,所見也不同。
又如果是造惡業的人,中有眼根會往下看,因為覺得下面是清淨的,就會伏面向下而行;如果要去天上受生的人,中有眼根會往上;如果要去人趣受生,臉是往旁邊或是往前面。
中有的壽命
一、初七日
第一個七天。若是他沒能得到成就生命的因緣。最長的時間就是中有他能生七天,到了七天結束就死掉了。
假設這個中有他要去做人,做人當然就是要有父親和母親。但是他父親在一個地方,母親在另外一個地方,那他就得等,他要等他父母到一起,那麼這就是要有時間的。不過現在坐飛機是快一點;但是又不一定,你辦手續有時候辦不下來。
雖然他的壽命只有七天。若具足生的因緣,那就不一定要等七天。或者等一天,或者等兩天。
二、次七日
一種狀況是他的壽命一樣只能七天,若是七天內沒能遇見,這個因緣還不具足。現在這個世界上,這個文明的國家,又有一點不同。譬如現在人有避孕,假設做人的話,若避孕他就困難,就不能去投胎。
另外一種狀況是假設這個人受戒了,他是在家居士夫妻,但受了八關齋戒,有兩種情形:一個是由於這個中有的力量,使令他破戒了。他就是不能守這個戒律。那就受胎了。
第二種情形是這個人出家了,他堅持的守戒清淨,那麼或者他找不到這個母親,他一定是這個人是他母親;但這個母親他出家了,他持戒清淨,那沒有辨法,他想要做人就困難。這個業力有的時候他父親是決定的,母親不決定;也有母親是決定,父親不決定。若一般的人來說,那就是越軌了。他的母親和別的人有關係了,因為他父親不能來,那麼就和別的人有關係了;若是決定是這個男人是父親,那他母親不能來,那他父親和別的女人有關係了。如果是都不可以,那就是他做人做不成了,就有困難了。所以這就是要等到因緣。這是第二個七,最長是七天。
三、餘七日
如是輾轉沒得生的緣,七個七天,可以七天一死,死了以後,又化生還是中有。又七天,就再輾轉 ,最長就是七個七天。那從這以後,他是決定得到了生命成就的因緣了。一般就是七個七天;但是也有例外的。
1204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十三)
意地的特殊功能是 分別所緣;審慮所緣;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斷;續;死;生。
生 是指中陰身結束了以後,所得的果報。是異熟果,這是前生業力所招感得的果報
說明入胎的因緣,人是「胎生」,還有其他有些眾生也是「胎生」,這裡是指「胎生」這件事詳細的說明。
三處現前
胎生有情必需要依止三處的條件現前,才能夠入母胎。
三處是指:
一、母親的身體是健康的
他這個胎生也要有父母。若是化生,像地獄是不需要有父母,無而忽有。現在這個胎生是要有父母,他的母親四大要調和,沒有病,又要遇見正要受孕的那個時候,也就是排卵期可以受胎的時候。
二、父母正在和合,都生起愛染心。
三、中有正現在前。
又無三障礙
說明這三處必需沒有三種障礙,中有才能夠投胎。
一 產處過患
若是母親的產處有毛病,中有就不能投胎。
二 種子過患
種子過患,父親的精子朽壞,或是母親的卵子有問題,或是父精母卵二者都有問題。
三 宿業過患
中有的父母及此中有,他們彼此過去所作的業不能互相感得當父母子女,彼此的因緣不對勁或不夠,那就是不可以父母子女,中有就不能入母胎了。
世間上如果沒有學佛的人會感嘆,為什麼父母會生下他?為什他有這種父母?為什麼他有這種子女?這都是彼此過去所作業感得的果報,才會來當父母子女的。
說明入胎的情況
具緣 說明入母胎的情況
如果沒有前述的三種過患,而有三處現前,這個中有就可以投生入母胎。
相狀
一. 起趣欲
投胎前,先 生起要去那裡的慾望。願意到那個地方去,我希望我能到那裡去,他會有這樣的歡喜心。
這將受生的有情在中有時,自己看到與自己同類的有情在那裡嬉笑遊戲,對於將受生的處所,生起想要與這些同伴一起遊玩的想法。
二. 起顛倒相
中有在那時候,生起了顛倒心。
起的顛倒心是指當他看到父母親有愛染心的時候,生起錯誤顛倒的感覺,覺得是自己在作這件事。
三. 起貪愛
起貪愛,先是生起顛倒錯誤的看法之後,接著生起貪愛心,如果這有情下一輩子要當女人,就會對父親生起貪愛心;如果這有情下一輩子要作男人,會對母親生起貪愛心。
四. 被拘礙
中有生起慾望以後,逐漸接近父親或母親,他就是悶絕了,中有就死了,那時就入胎了。
五. 妄聞見
1. 薄福者,說明薄福的人投胎時所見的境界。
如果將受生的人是比較沒有福報的人,應當生到比較貧窮或是地位比較低的人家中。他在死的時候跟入胎時,會聽到種種紛亂吵雜的聲音,自己虛妄的看見自己跑到叢林、竹葦、或蘆荻等雜草叢裡邊。經典上說,那時會感覺像天下雨了,必須找到一個地方去躲雨,因此就跑到叢林、竹葦或蘆荻裡面去避雨。
2. 多福者,說明多福的人投胎時所見的形相,多福的人就不一樣。
若是福報多的人,應當生到尊貴人家,可能是有錢或者是地位比較高的人家裡。在入胎時,會聽到寂靜、美妙音聲,而且會虛妄地看到自己到宮殿裡面去享福的相狀。
入胎位 說明入胎位的時候。
入胎的時候,阿賴耶識經由中有帶入,跟父精母血和合依託在一起。果報身必需有阿賴耶識執受才能夠存活。一切種子識,是說阿賴耶識含藏各式各樣的種子,這個種子如果是來到人間投胎,那麼這個就是他以前做的善業的種子的功能;如果是到了胎生的鬼的世界、或者畜生的世界,那就不是善業了。
一. 阿賴耶識的和合依托
當中有見到父精母血合成時,就生起顛倒及染愛心而入胎,這時中有就悶絕而死,這中有滅跟父精母血和合是同時的。
入胎了最初的七日稱為羯羅藍位(印度話),像一個薄奶酪一樣是指已結凝,像熟的牛乳凝結成一塊,其內部仍然稀軟的。
二、名色生出的次第 「名」是指五蘊中的受、想、行、識。「色」是指五蘊的「色蘊」
剛投胎時,表面上還沒有明顯的相貌,還沒有明顯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的,只有身根,身根是阿賴耶識之所依託的地方,只有薄奶酪一塊與阿賴耶識。
大種與四大的區別
大種,指的是一種潛在的能量,是隱性狀態看不見的。四大種是存在於阿賴耶識裡的種子,“大種”就是它們在能量狀態,還沒有生起來,還沒有長成眼睛耳朵鼻子的狀態。
四大,是現象狀態,就是已經看得到被變現出來了。
一種是眼耳鼻舌身五淨色根,即是我們所稱的感覺神經中樞,屬於我們內在的神經系統這一部分,它是一種極細的四大所成。
另一種是根所依處:扶塵根是粗糙的四大所造,即是我們所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肉體的部分。
三、諸根生出的次第
人投胎以後,第一個七天的變化,先從身根開始完備。
剛投胎時是先有身根,眼耳鼻舌這四種淨色根會次第的生出來。順序是不能亂的,是已定了的,這些就開始慢慢的次第而生。
四. 諸根依處的扶根塵次第當生
說明以身根的扶根塵為依止,其餘眼耳鼻舌四根的扶根塵就能有次第的出現了。這個地方包括兩部分,一個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是長在身體上,身體是眼耳鼻舌身的依靠;還有一個是淨色根的神經,最後要跟外面的扶塵根連接通才能起作用。
五. 諸根及所依處已經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五根已經全部圓滿長出來
就是外面的眼耳鼻舌身長齊了,外面的扶塵根長齊了,裡面的淨色根長齊了,就基本上是一個健康的生命了。
互為依託,說明羯羅藍與阿賴耶識之間的安危共同
若羯羅藍是平安的,阿賴耶識就可以繼續住,如果羯羅藍被破壞或是流產了,阿賴耶識就離開了,你壞,我也壞;你死,我也死,所以是安危共同。
因為有阿賴耶識的執持,我們身體的東西才不會壞。阿賴耶識若已經離體了,它就要變壞。所以阿賴耶識和我們的整個身體也是同安危的。
最後又再提一次提到 肉團心。是阿賴耶識最先寄託之處,要死亡的時候也是從這裡最後離開的。
12112021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十四)
一切種子識
說明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識 一切眾生都有阿賴耶識;但是還是有差別,什麼差別呢?
具備一切種子
很多無量無邊的種子依止在阿賴耶識裡面。
若這一個眾生他有能力能夠入第一義諦的涅槃境界,那麼表示這個人他是有漏的種子具足、無漏的種子也具足。一切種子都具足的,這個眾生他才有希望能滅除去一切煩惱,能滅除一切的痛苦得大安樂的。
缺少菩提種子
說明有的眾生他也有一切種子識,但是不能夠入於涅槃,就是他沒有入涅槃的種子。他缺少了三種菩提種子: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菩提的種子,要是缺少了的話那就不行了;就會永久的在煩惱裡流轉了。
種子在欲界、在色界、在無色界是帶來帶去的
在欲界自體中,也有色界、無色界的一切種子。
欲界的眾生的色、受、想、行、識,這五個自體中,亦有色界、無色界一切的種子。阿賴耶識裡有欲界人的種子、三惡道的種子、或者是欲界天的種子,都是眾生日常生活裡邊常常經驗的事情。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禪定的功德,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面也是有的,但若要現行是要經過修行的,加強原來具足的種子的力量,若成功了,才能夠升到色界天、升到無色界天去。
在色界自體中,也有欲界、無色界的一切種子。
色界天的眾生,他的這個阿賴耶識裡面,亦有欲界、無色界的一切種子,所以色界天的眾生死掉了,有可能又是來到欲界;也有的跑到無色界去了。色界天的人,他要再修四空定,他若是色界天的果報結束了,才能生到無色界天去。若色界天的眾生壽命盡了,又跑到人間來、跑到三惡道去,那是他過去生中造的業力,並不是在色界天的時候他會作五逆十惡;所以還是有點差別的。
無色界自體中,也有欲界、色界的一切種子。
無色界天的眾生,他的阿賴耶識裡面也有欲界的種子,也有色界的一切種子。所以無色界的人壽命盡了,他也可能來到欲界,也可能是到了色界。這表示這些種子一直是在阿賴耶識裡面都是具足的。
羯羅藍的名、色,在母胎中逐漸地「增長」。
「名」,就是指受、想、行、識四蘊,「色」,就是指四大。 「名」和「色」都會增長,這個色蘊漸漸的增長,是很明顯的事情;但是「名」怎麼增長呢?就是在母胎中的時候,那個有情他並不知道是住母胎,他以為在他的住處:是在蘆葦中、叢林中、或者在宮殿中,他的心並不閒著的,也是一直的妄想,所以那也就是「名」增長的意思。「名」和「色」會不斷的增長,一直到淨色根與扶根塵都圓滿了。
增長的情形
由地、水、火、風的地大造色蘊,胎兒漸漸增長;這是增長的一個相貌。
因為有水大的關係,這個地、水、火、風就是彼此能攝持而不分散,能聯合在一起而不分散,水有這種聯合的力量,把它和合起來;若分散,這個眼、耳、鼻、舌、身就不能成就了,就是因為有水的關係,能夠把它組合起來。
由於有火大,地、水、火、風的成熟,它是堅硬的,它就不會流散了;若完全是水是不行了。
由風大的動力,去做分開與調節。就是原來這個水大,它需要適可而止,就是這麼多就是好了,不能夠太多。他能攝持不散,也是一部分的攝持不散,並不是完全攝持不散。譬如說兩個手指頭可以分開;你兩條腿,這個腿也可以分開活動;若完全是聯合在一起,這身體就是不對了。由這個動力也就是風的關係,所以各式各樣的肢節可以分開。 每一部分的肢節都能安在他那個適當的地方,自然增長成這樣子。
一切種子識在這個生命體裡面有三種習氣的相貌。
名言習氣
我們內心在一切的境界上的虛妄分別,不斷的這樣分別、思惟、妄想,對我們的阿賴耶識就是一種熏習。你說什麼語言、做什麼事,你內心裡面怎麼樣分別,就怎麼樣的熏習了阿賴耶識,就是一點也沒有過、也沒有不及的問題。那麼在阿賴耶識熏成的就叫做種子。這個種子,就是為以後的分別、思惟、說話、做事的一種功能,再現起這種活動的功能。
這個生命體的出現,要有業力的力量。或者是淨業、或者是不淨業,它能夠牽引你到人間來;或者牽引你到天上去;或者牽引你到地獄去,它有這個力量的。所以,我們這個果報體,雖然是有淨不淨業的力量使令你去得果報才能得果報;可是這個樂著戲論的名言種子,才是得這個果報的最強大的力量。
「名言種子」好比麥的種子 「 淨不淨業」好比水土陽光風。
業習氣
業習氣,業習氣就是加強了它的熏習力,也還是內心的分別、思惟,或者是表現在語言上、表現在行動上,就加強了它的力量。或者是善業、或者是惡業、或者是無記業,這樣熏習的種子就叫做「業習氣」。這個業習氣它是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會有各種不同的果報產生如生在富貴的人家,或者是一般的貧賤之家,面貌端嚴、或者是醜陋。或是身體健康、或者多疾病;或者這個人有智慧力,或者是沒有智慧;或者是做事有能力、或者是沒有能力,壽量很長,比一般都長,或者是很短。 他做人的時候,他生活的資具很豐富;或者是缺少。 這些都是所得的果報。
我執習氣
凡夫
不管是一般人、是國王也好、是天上的人也好,是色界天、無色界天上的人也好。就是沒得聖道的人、會執著在自己的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上面。
我們這生命體,這個色、受、想、行、識,他只是因緣所生法,剎那剎那變化的,是假立的,這裡面沒有所執著的、常恒住不變異的我,沒有這個我所;但是凡夫就執著有我,有我所的一切法。
執著有我、我所,就會生起我慢,我比你強。那麼有了我的時候,就愛著這個我;因為愛著這個我,就生出了貪、瞋、痴的一切煩惱,這樣子這個名言習氣、淨不淨業的業習氣就都生起了。
聖者
聖人,他得到兩種智慧:一個是根本無分別智,一個是後得智。這個根本無分別是證悟了無分別的智慧,後得智會知道這世間上的有漏的一切法都是苦惱境界。
這個聖人更明顯的覺知到這個色、受、想、行、識本身就是一個苦惱,不是說有病才是苦。
在母胎裡面這階段的覺受。
異熟受
前面說「習氣」,是諸法生起的原因;這個「領受」就是得到了果報以後,內心的覺受。
自性受。就是不是外緣的衝擊,外邊的因緣沒有來干擾你,你本身有一種感覺,這叫做自性受。就是屬於果報本身的一種覺受。
譬如長了瘡的時候,是很苦惱的事情;但是你用涼的水,或者涼的風接觸他的時候,你就感覺舒服一點。若是用熱的灰、或東西碰到它,就會痛的不得了。那麼這兩種受是由外邊因緣引發的,如果也沒有涼風來接觸它、也沒有熱灰來接觸它,這個時候就是瘡本身的一種覺受。在熱灰接觸的時候、在涼風接觸的時候,也有瘡本身的覺受的,但是不明顯,一般感覺不到。
所以我們人日常生活裡面有苦受、樂受、有不苦不樂受,苦受、樂受裡面也有這個「自性受」;但是苦受的時候,我們心面很煩,感覺到很忿怒、不高興;樂受來了的時候,歡喜心、貪著心來了,就是貪、瞋二種心理來擾亂我們的心情,我們就感覺不到這個自性受。若沒有苦受的時候、也沒有樂受的時候,這個時候這個不苦不樂受的苦惱的境界才能感覺到。就像那個瘡本身的自性受,要不苦不樂的時候才能知道。
0108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十五)
住胎位,說明住胎位時的五種差別
一 住胎的時間差別分三種說明
極圓滿的狀況,住胎圓滿,要經過九個月又四天約二百七十天才生出來,住在母胎的時間或經過九個月,或者是超過,都可算是極圓滿的時間。
圓滿的狀況 ,雖然住胎圓滿,但不是非常圓滿。
若住在胎裡只有八個月,這稱為圓滿,但不是極圓滿。
缺減的狀況 ,住胎時間缺減。
若經六七個月就生出來,是早產兒,不能稱為圓滿,或比六七個月更少,都屬於住胎缺減的狀況。
二 住胎位有八個位次的差別。
羯羅藍,第一個位次。
有情住在母胎的第一個七日,父精母血已經結合凝結在一起,外面稠稠的,是凝固狀態,裏面稀稀的,是液體狀態,稱為羯羅藍。
遏部曇,第二個位次。
住在母胎的第二個七日,已結凝的父精母血,外表與裏面都像乳酪一樣,還沒有長出肉時,稱為遏部曇。
閉尸,第三個位次。
住在母胎的第三個七日,如乳酪的父精母血,就會長出肉團,但仍然非常柔軟,稱為閉尸,也有稱作熟血。
鍵南,第四個位次。
住在母胎的第四個七日,肉球已經比較堅硬厚實,稍微可以忍耐摩觸,稱為鍵南位。
鉢羅賒佉,第五個位次。
住在母胎的第五個七日,肉球逐漸增長,頭、四肢的相狀已經現出來,稱為鉢羅賒佉。
髮毛爪位,第六個位次。
住在母胎的第六個七日,從所現出來的頭以及四肢,長出頭髮、毛、與指甲,稱為髮毛爪位。
根位,第七個位次。
住在母胎的第七個七日後,眼等諸根都長出來,稱為根位。
形位,第八個位次。
住在母胎的第八個七日後,根所依止的扶塵根,眼球、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都分明顯現,稱為形位。
三 住胎時由所吃的食物資養長大的差別
羯羅藍等位,即名色位,由微細津味資長。
入胎後的初羯羅藍等微細位,乃至髮毛爪位時,也就是前六個七日,是由母親所食微細津味的營養分而吸收資養長大。
六處位
胎藏於第七個七日根位及第八個七日形位,屬於六處位時,眼等五根的外形(扶塵根)都會長出來,由母親所食生粗津味的養分而得資養長大。
四 住胎位會有四種變異的差別
髮變異生,說明頭髮的變異。
頭髮的變異,是由於過去生造作能感得這種惡果的不善業,或由他的母親常常喜歡吃太鹹的食物,使得這個胎藏的頭髮變得很稀少。但並不完全決定。因為一種是由過去生的業力,一種是母親的習性。
色變異生
黑黯色生,說明皮膚較黑的原因。
是由過去生造作能感得這種惡果的不善業,或是由於母親比較喜歡靠近暖或熱的環境,導致胎兒皮膚顏色就會較黑。但並不完全決定。因為一種是由過去生的業力,一種是母親對冷熱的習性。
極白色生, 說明皮膚較白的原因。
又若母親比較喜歡寒冷的環境,胎兒的皮膚就會變得比較白。在寒帶地方的人皮膚比較白,住在熱帶的孩子皮膚較黑,但並不完全決定。因為一種是由過去生的業力,一種是母親對冷熱的習性。
極赤色生,說明皮膚較紅的原因。
由於他的母親喜歡吃熱的食物,胎兒皮膚就會變得很紅。但並不完全決定。因為一種是由過去生的業力,一種是母親的習性。
皮變異生,說明生皮膚病的原因。
是由過去生造作能感得這種惡果的不善業,使令胎兒有癬、疥、癩等不好的皮膚病產生。但並不完全決定。因為一種是由過去生的業力,一種是母親的習性。
支分變異生,說明造成胎兒的手腳支節有缺減的原因。
是由過去生造作能感得這種惡果的不善業,或是由於胎兒的母親習慣走得很快,動得太厲害,這是由現在的因緣,使胎兒眼等諸根的支節有所缺少,變成殘障。
五. 女孩或男孩住在母胎的倚向差別
胎兒是女的倚向。
若胎兒是女的,會在母親的左腋下面,背靠著母親的脊椎,臉向著母親的腹部而住。
胎兒是男的倚向。
若胎兒是男的,會在母親的右腋下面,背靠著母親的肚子,臉向著母親的脊椎而住。
出胎位
由極成滿
說明胎兒長到非常圓滿時,他母親的身體沒有辦法再任持這個太重的胎兒,身內的風大便引發而生大苦惱。
由業風發起的趣向產門與正生
胎兒趣向產門。
是指胎兒由業報所引發出生的業風就生起,讓他頭向下,腳朝上,胎衣包裹著就推向產門。
胎兒正生。
是指胎兒正在出生的時候,胎衣會分裂變成二片。出產門時,名正生位。
增長位
說明出胎後增長位的七種相狀將人出生到成家立業,全部表達出來。
一胎兒觸與受的產生。
住在母胎中時只有身觸。出胎以後,會接觸到種種的境界,眼睛開始張開,耳朵開始聽到聲音,鼻子開始吸到空氣等,會有眼乃至意等六觸產生,由觸產生受,種種的受也隨之而生。
二 學習世間的事情與語言
隨著父母學習世間的事情與言說。他就進入這個階段。從小學、中學、大學,一直到畢業,慢慢地長大,在父母師長調教下學習種種的事情。
三 長大成人就成家立業。
再來就要結婚生子,因為長大了。
四 創造事業。
學習世事之後,學以致用,接著就要創造事業,從事士農工商等世間工巧之事。
五 受用各種境界。
有了事業賺錢之後,接著就能受用各種可愛的、或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
六 受用苦樂,由先業或由現在所造。
所接觸受用到的苦樂境界,有一種是由過去生的業力所形成的,
還有一種不是過去生的業力,是現在的因緣所引發,比如地水火風不平衡時生病受苦,或由飲食知所節量,生活正常,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等。
七 繼續輪迴或趣向涅槃,隨緣轉變。
人從小到大,跟著父母學習,分擔家事,造作諸業,受用境界,受用苦樂。接下來隨著他的因緣,如果沒有遇到佛法,隨順世俗的想法,或是過去生的業習,造作善惡業,生命的結果就是到三界五趣繼續輪迴;如果有遇到佛法,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就能解脫生死,趣向涅槃。
有情成長的四種增上緣
一 種子所引,指父母精血所引。
父母精血是有情出生在這世界上的助緣之一。
二 食所資養,要有食物資助長養身心。
小孩生出以後,父母或照顧他的人,知道他的需要,就供給他飲食而資助長養他的身心。
三 隨逐守護,專心追隨在身旁照顧。
其次還要時常追隨在身旁,專心照顧,不使他做不合時宜的事,及使身心失去平衡的事。從小到大,要有父母兄姊來照顧,才能順利存活。
四 隨學造業,接著學習說話、做事等。
透過其他有情教導小孩學習說話、讀書、做事,及士農工商等各種技藝之事。
有情展轉。
有情彼此的關係,由於長大還有諸根成熟,他有家室,生出另一個有情,這位有情對其他的有情還要做上面所說的四種緣,要給他種子所引、食所資養,隨逐守護,隨學造業。他人做他的父母,長大後又做他人的父母,如此展轉的流轉,互為四種增上緣。傳宗接代,無間相續,生死輪迴就是這樣。
繼續輪轉生死
由於缺乏聽聞佛法,如理作意二種勝緣,繼續輪轉生死。
如此展轉,諸有情類無始時來受苦受樂,未曾獲得出離苦樂的方法,一直到諸佛來人間示現證得菩提以前,都是這樣互相作四種增上緣,無間相續,不得出離。
因為無我、無我所的道理很難體悟,所以持續生死輪迴。
我執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有我就會起惑造業輪轉生死,如果沒有聽聞到無我的道理,就沒有因緣出離生死;如果聽聞到,而沒有如理作意,真實悟入,也不能出離。
0115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十六)
器世間
我們生命體所生存的這個地點、這個世界。是我們眾生所居住的地方。
器世間壞
器世界壞與生命體壞的業力不同。
有三種力量來破壞這個世界,一個是大火、一個是大水、一個是大風,這種力量就把這個世界破壞了。
外邊世界的破壞和我們人的生命體的死亡不太一樣。 就是這個世界破壞的因緣出現的時候,因為器世間、山河大地,這些粗的色法,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所造成的,能相續安住的時間很長,不像有情的身體,可能五十年、一百年,短的,一、二年就沒有了,器世間要很久的時間才會壞掉。
器世間與生命體安住時間的不同
器世間 器世間有「一大劫」安住的時間是決定不變的。
「劫」分別有四種︰減劫、增劫、中劫、大劫。
減劫︰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
世間形成以後,有這麼一個時期,世間有情壽量八萬歲。但由於有情造作不善法沒有利益心、沒有慈悲心、沒有清淨心的因緣,壽量展轉減少,只剩十歲。這是減劫。
增劫︰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增劫
到人壽最高到十歲左右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人,苦到極點,終於知道要修行了。那些有情就棄捨使壽量減損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這些不善法。由此因緣,有情壽命的數量、富貴安樂與生活的自在力,壽命逐漸逐漸又增加了,一直到八萬歲,這是增劫。
中劫︰有情壽量從八萬歲減到十歲,再從十歲增到八萬歲,合起來稱為一中劫。
大劫︰成住壞空各二十中劫,合稱一大劫 是由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住,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空。眾生感得器世間的業,這種共業決定能引器世間有一大劫安住的時間。
有情的生命壽的數量,它的時間就沒有決定
由於有情造作種種的業,壽量是不定的,不會像器世間它已決定,這是有情與器世間的差別。它相續而且決定,與有情的生命體不一樣。
器世間要壞時,有三種災難會生起。
火災
火災出現,可將器世間燒壞,從無間地獄一直往上燒到初禪天。五趣雜居地與離生喜樂地 ,為何會有火災?因初禪以下有「尋伺」,尋伺就是思惟,思惟太多就會引起火大,內境有火,內火外火相應,會感得外器世間的火災,外火是內火而引起的。
水災
水災,能將器世間淹沒,從無間地獄一直往上淹到二禪天。
二禪的人為何會有水災?二禪「喜」很厲害,喜水湧動,水太厲害,會引起水災。
風災
風災,能將器世間吹壞,從無間地獄一直往上吹到第三禪天。
三禪為何會有風災?三禪的人「樂」風還在,還有呼吸,有呼吸就會有風災。
無災 第四靜慮,第四禪天無災能壞。
四禪很寂靜,遠離苦、樂、憂、喜、尋、伺、出息、入息八種動,內無煩惱外無災患,所以沒有火、水、風大三災。
器世間壞 這是壞劫,時間約是二十中劫。
壞劫之後,會有二十中劫的空劫。接著是成劫。
器世間成
器世間將壞時有火、水、風大三災。火災每一大劫就發生一次,水災是每八大劫發生一次,風劫是六十四大劫發生一次。壞劫後,還會有二十中劫的空劫住,接著進入成劫,稱為世間成。
說明下三個靜慮器世間的形成
過了二十中劫的空劫以後,由一切有情的共業所感,世間又開始形成了。
那時最初在虛空中,第三靜慮開始有器世間出現。在風劫時,最後被破壞的是第三禪天,器世間成也是從第三禪天開始,因為最後壞、最先成。
與第三禪天一樣,漸漸地,第二禪天的器世間也成了,然後初禪天的器世間也成了。
那時當第四禪天的人,他們的壽量盡了,業盡了,或是福報盡了,就生到第三禪天。
三禪天的人壽盡、業盡、福盡,就生到二禪天。
第二禪天的人壽盡、業盡、福盡,就生到初禪天。
欲界 器世間與有情世間
器世間
四大洲 :南邊是南贍部 形狀像車箱、東邊是東勝神州,形狀像半個月亮、西邊是西牛賀州,形狀像圓形、北邊是北俱蘆洲 ,形狀像四方形。
太陽繞四大洲的情況。
太陽運轉時,有由南向北與由北向南的情況,四大洲因為方位的關係,在其中的二個大洲同時都會看到它是白天,另外二洲就變成晚上。
於一日中,各洲日夜不同,有些洲是日出,有些是夜半,有些是日落。比如當南贍部洲是中午,是日中時,在西牛賀州是太陽剛日出時,是早晨;這時的北俱盧洲是半夜,而東勝神州是太陽下山時。二洲是白天,二洲是晚上。
三千大千世間成就的時候同時成就,壞時同時破壞。
世界有三種。
小千世界,由一日月所照四大洲的範圍為一世界。千個的四大洲為一小千世界。
中千世界,是指一千個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是指一千個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是指一個小千世界,加一個中千世界,加一個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成就的時候同時成就,壞的時候同時破壞。
有情世間
有情由業力不同,取得五種不同生命形態:
第一類是地獄,又稱苦器、苦具,是受苦的有情眾生所居住的處所,是不可樂,不可救濟,是黑暗的處所。
第二類是畜生。會呈現幾個特質
身體是橫的安住、側著睡,不像人的頂天立地。
遍五趣都有畜生,天上也有。
牠的種類很多。畜生有二足的、無足、四足、多足,有卵生、濕生、胎生、化生等四生。
一般來說很遲鈍、愚癡、沒有智慧的。
第三類的眾生稱為餓鬼,肚子很餓又吃不到東西的眾生。餓,形容他常常吃不到東西,原因有二種:一種是外在的障礙,讓他人擋住;一種是內在的果報,喉嚨像針孔一樣小,所以不能吃東西;或是東西一入口就變成火;一直會受到飢餓之苦。
第四類的眾生是人道。人的特性,是長於思慮觀察,這是人殊勝的地方。畜生沒辦法思惟,是直覺性的活動;人能夠忍耐,人的忍耐力是非常強的;人是五趣是中可修梵行者,其他類的眾生有些不能。
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上說:人有三種特質,第一種是勇猛勝,就是人的能力很強,沒有看到果報也可勤力去修因。佛教化說修五戒十善,雖然沒有立刻看到成果,也願意很努力、很精進去修。
第二種憶念很強。人有很好的記憶,很久前所說、所作還記得,憶念很強,修行也需要念力。若忘聖言,就失去正念,就不能修行,所以念住是一個很好的記憶力訓練。將念安住在自己的身心狀況,就不容易忘記。
第三種是能修梵行,人類能相信佛法修學聖道。
第五類的眾生是天道,如生到欲界天是純享樂,吃的是甘露,不容易生病,很快樂,欲界天人太快樂,不會想要修行。色界天的人太有自信,自信力太強,有禪定功夫,他們的天眼可以看到未來,常在禪悅中,不容易度化他們修學佛法。
0122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意地 (十七)
四生是指世間有情眾生獲得色身或出生的四種方式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卵生
指諸多有情經由破卵殼而出生。卵生是由卵產出來,母親受精後會有一個卵,它跟母親的關係不像胎生那麼親切,卵產生出來,可以孵牠,也可以不孵牠。
卵生的種類有哪些?如鵝會下蛋,天空的飛雁,或是孔雀、鸚鵡、魚,還有雞、鴨等,這些都是卵生。
胎生
指諸多有情眾生經由母胎而出生。胎兒與母親的關係會很親密,他依賴母親的時間很長,出生還要母親餵奶,與母親的關係比較長久一點。
如人、大象、馬、牛、豬、羊與驢等,都是胎生。
濕生
濕生,濕生是某些有情隨濕氣而產生的生命體。
如水中的蟲,木頭有濕氣也會生出蛀蟲,還有飛蛾等等。將要下雨時,忽然之間就產生很多的飛蛾,大螞蟻、蟋蟀、蚊蟲等,依糞聚、水溝、穢廁、腐肉、叢草、池沼、江河等潤濕之地而出生。
化生
化生是隨「意」所產生的果報體。
地獄道(地獄眾生 ),餓鬼道(羅剎夜叉大福鬼),畜生道( 龍、金翅鳥) ,人道(成劫時由劫初之人化生而來) ,天道(阿修羅、花神、雨神、樹神、山神等等)。
一切中有(中陰生 )都是屬於化生。
胎卵濕化四生中,種類最多的是化生。
有情眾生的七種苦
什麼稱為七種苦呢?
一、生苦,有五種相貌:
1、因為出生了,很多種苦就會跟隨而來;如果沒有生,怎麼會有這些苦?不會頭痛,也不會眼痛、腳痛,各式各樣人際關係的痛苦,或者是求不得的苦,這些七苦都是因為有生,如果沒有出生,就不會有這些苦。因為有這個生命,從出生開始就是眾苦所隨,尤其是墮到地獄餓鬼畜生的有情,是一定更苦了。
2、有煩惱種子隨逐在自己的阿賴耶識裡面,有煩惱時,第一個傷害的是自己。
3、依止這個生命體有老病死等眾苦。
4、阿賴耶識的種子產生現行就是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依止阿賴耶識而生起,有了出生就有煩惱,煩惱再熏成種子,又隨逐在阿賴耶識裡,這惡性循環一直不能停止。
5、生了以後,不能隨順自己所希望,時間到,生命又結束了,想留都留不住。雖然想活到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卻是難能可得,因為這是過去生造的業。
二、老苦,有五種相貌:
1、少年盛狀美妙之色衰退。
2、老了就沒有氣力。
3、六根衰退,眼鈍了,耳也聾了,鼻、舌、身、意根都反應遲鈍了。
4、無力受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例如沒有辦法像年輕時想玩就玩,也沒有辦法跑跑跳跳,沒有力氣時,想要做什麼都沒有心情,連吃東西都不香。
5、老了,接近死亡的日子,一天就比一天近了。
三、病苦,有五種相貌:
1、身體變壞,大家都能體會,很少人不生病。
2、憂愁苦惱增多,心情也不好。
3、對可愛的境界不歡喜受用。雖然自己有能力、有福報享受這個境界,可是卻不歡喜受用它,因為生病的關係,沒有味口,沒有心情。
4、對於不可愛的境界,雖然不想要,可是一定要接受。比如吃藥,沒有人喜歡吃藥,可是生病時,再苦的藥都要吃下去。不想讓它變老變壞,但它一定會變老變壞,真是沒有辦法,被逼迫著要接受。
5、生病時,生命體很快的被破壞,遠離我們,所以病也是很苦。
四、死苦,有五種相貌:
1、要離別生前最愛的巨大財富。世間之人總是歡喜積聚財富,常聽說臨命終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2、死時,必須遠離親愛的朋友。
3、死時,所有的眷屬、父母、親戚朋友,都不得不離開,真苦。
4、這身體馬上不讓我們使用,這件事是最痛苦的。
5、前面也說過解肢節苦,而且死的形態不一樣,會受種種極重的憂苦。
五、怨憎會苦,有五種相貌:
1、與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就會產生憂苦。
2、害怕怨家會打你罵你,傷害你。這個苦必須修慈悲觀對治。
3、碰到怨家會一直毀謗你,令你惡名昭彰,這也是一種苦。
4、碰到怨家可能會殺害自己,乃至迫使自己喪失生命,這也是一種苦。
5、遇到怨家,生起瞋恨心,就會失去正念,造作惡行而墮到惡趣,所以也有這種苦。
六、愛別離苦,有五種相貌:
1、不跟可愛的人在一起,就憂愁苦惱。
2、不跟可愛的人在一起,就怨天尤人,感慨萬千。
3、不跟可愛的人在一起,身體也會受到困擾與苦惱。可能剛開始他服侍你,現在他離開了,所以增長困擾煩惱。
4、當可愛的人離開自己時,不但身體苦惱,心裡也熱惱。因為想到他不在了,不再能受到他的恩德,這件事令心裡很痛苦。
5、本來依賴著他,跟著這個可愛的人在一起,能互相受用,譬如說彼此研討功課,討論修行,或者在家居士可以互相談話,互相幫助;可是這個時候可愛的人離開了,這些事情都沒有了,也是很苦。總之,可愛的人事物離開,就是很苦。
七、求不得苦
跟愛別離苦是一樣的情況,只是將愛別離改成求不得。因為可愛離開了,就求不得。每個人都是希望得到可愛的人事物,如果得不到,真是痛苦,身也痛苦、心也痛苦。
意地心意識最後要介紹的是一切有為法中的四種緣
緣有四種:
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在佛教「因緣論」中,通常將引生結果的主要條件稱為「因」,「因」是眾多條件之一,故稱因緣,次要條件稱為「緣」像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都只是緣。
「因」緣
種子屬因、也屬於緣 因緣這一種緣,因既是事物產生的原因,又是對事起影響作用的條件。
因緣,是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建立。
因緣之體性有二種:
1. 種子,指第八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善、染、無記等一切種子;此種子有異熟果與現行。
2. 現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識轉成身語意的現行,然後熏成阿賴耶識的種子。
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主要指的是心識活動時前念和後念的無間隔 ,是指前一念的識無間滅,下一念識無間而生,此前一念的識就稱為下一念識的等無間緣。有如呼吸和相繼,一呼一吸,生生不已,念念不停。
雜染相續的情況有很多種,可能前一念與善心所相應,下一念無間就是不善心;或者前一念心是不善心,後一念是善性;或者前一念是善心或不善心,無間斷的下一念是無記心念產生。除阿羅漢之外,一切眾生都不會斷絕心念相續。
所緣緣
各種內心活動感知認識的對象。佛教認為,心是能緣,外境是所緣,所緣,也就是所緣緣。
「所緣」的「緣」字是「攀緣」的意思,如心裡相信一件事,則心為「能緣」,事為「所緣」。例如欣賞荷花,則眼識為「能緣」,荷花為「所緣」。
增上緣
此緣範圍最廣,世界上任何一事物皆為其他一切事物的「增上緣」即前三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亦屬「增上緣」。分兩類
一、任何一種事物對於其他一切事物的影響和作用。
事物對於其他一切事物有助令生長的作用;此種事物便為其他事物的增上緣。於其他事物能助令生長者,如陽光、空氣、雨水、肥料、人工、農具等對於農作物來說,都是「有力增上緣」。於其它事物,雖不直接助令生長而亦不障礙其生長者為「無力增上緣」。「有力及無力增上緣」皆屬「順增上緣」。
或者相反對於其他一切事物有阻礙讓他不起作用或產生破滅者,例如冰雹之於花草,槍炮之於人物,是為「逆增上緣」。
一、另外以「果報」說明增上緣。
五戒十善等善法,能取得人天可愛的果報;十惡業等不善法,能招感三惡道不可愛的果報。以取得果報來說,善不善法是取得三界五趣可愛與不可愛果的增上緣。
0205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第三、四、五: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
有尋有伺……等三地 (一)
第三、四、五地 : 有尋有伺地 無尋唯伺地 無尋無伺地
尋(覺)的特點是意識隨逐外緣 是一種散心狀態 是一種粗的思想
伺(觀)的特點在對外緣進行分析,細思維稱為觀 ,所以尋伺又可稱為覺觀。
有情眾生依尋伺思維認知也就是覺觀的狀況 而判斷「定心」 的深淺。
有尋有伺地:此為三定之第一定。
此定包括欲界、色界的第一靜慮。
欲界:世間依煩惱欲及事欲二種來建立欲界
1. 煩惱欲,是由內心的分別所生的煩惱。對於事欲,發生種種虛妄分別貪,有時是內心想而已並沒有去做。
2. 事欲,事欲是指由因緣所生、所愛著的色聲香味觸及金銀財寶食物等由外境所引生。
貪欲這件事情令有情眾生落在欲界,所以欲界的人因為要得到欲,生起貪、恚、害尋伺而造業,稱為有尋有伺地。
色界第一靜慮 :因為色界初禪依尋伺趣入離欲,在修禪定時要對治欲界的慾,經常要對欲的愛味、過患、出離,作粗的及細的尋伺,所以也稱為〈有尋有伺地〉。然而色界初禪的有尋有伺與欲界的有尋有伺不同。初禪的有尋有伺沒有欲、恚、害的尋伺,只是心仍不能離尋伺,不能入深定離開有尋有伺地。
無尋唯伺地 此為三定之第二定在初靜慮與第二靜慮中間的大梵天。
已經快要將尋伺捨棄接近第二靜慮時,又稱為靜慮中間,這時沒有粗的思惟觀察,只有
細的思惟觀察。
所以任何一位有情眾生,只要在初靜慮修習上品善圓滿,就能成為大清淨的大梵天。
無尋無伺地 :此為三定之第三定。不與尋、伺相應。
從第二靜慮以上,定力已經穩定,對於種種的尋伺能看見使心躁動的過失,尋伺的粗相沒有了,由此第二靜慮以上的人包括其餘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建立無尋無伺地。變得潔淨和專注,生活在沒有尋伺的情況下,增加了來自恆常的快樂和安慰。
此境界,並不是完全沒有慧思處於對境匆略推尋、精深思考境界的心意運行現象,還是有尋伺的心理運行現像出現。是由於遠離欲界欲的尋伺,才稱為無尋無伺地
有情眾生依尋伺思維認知而決定了在那一處所生活受用的生命相貌
可概略地從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從世間眾生差別方面加以確定,界是第一方面,指的是眾生所處世間或世間諸眾生的狀況、果報的種種差別。
二、從尋、伺的相狀方面加以確定,指尋伺運行的種種相狀
三、從尋、伺趨向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確立,指尋伺作意趨向善性的真理
四、從尋、伺悖離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確立,指尋伺作意悖離善性的真理
五、從種種善惡雜染現象俱起方面加以確立。雜染,包括善、惡、無記。
一. 從眾生所處的界加以確立。分有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中眾生居住的三十六個處所與生命相貌。
包括八大地獄、八寒地獄、餓鬼處、非天處、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欲界有這三十六個處所。
八大地獄的處所與生命相貌 。
在欲界有八個大地獄: 1. 等活地獄;2. 黑繩地獄,用繩子綁住;3. 眾合地獄,4. 號叫地獄,叫得很慘的;5. 大號叫地獄,更慘的;6. 燒熱地獄,渾身被燒的;7. 極燒熱地獄,8. 無間地獄。這是屬於八個大那落迦。
1到5五種依受苦眾生呼出來的聲音而區分;6到8三種依受苦眾生皮膚皸裂的樣子而安立。
八寒地獄的處所與生命相貌。
1. 皰地獄。因為該地獄中有非常廣大的很強烈的寒冷所接觸,全身都卷縮成小小的瘡皰一樣。
2. 皰裂地獄。如膿皰裂開來的地獄就像膿皰已經潰爛了,膿血流出來,冷到連瘡都卷縮起來。
3. 跫哳詀地獄。是指冷到嘴唇不能動,只有舌頭能動,顫抖著舌頭發出來的聲音。
4. 郝郝凡地獄。是舌頭不能動只有嘴唇能動,因寒冷的哭聲而得名。
5. 虎虎凡地獄。是冷到嘴唇跟舌頭都不能動,只有喉頭內喘氣的聲音。
6. 青蓮地獄。全身各部分都變成青瘀,而皮膚破裂成五六個部分。
7. 紅蓮地獄。被寒冰破壞得更嚴重,皮膚從青色變成紅赤,因為冷得太過,皮膚分裂成十幾個部分。
8. 大紅蓮地獄。因為更冷所以身體更紅了,皮膚分裂成上百個部分。
餓鬼處的處所與生命相貌 生餓鬼道是有情由於熏習上品慳貪,本身有條件有財物可以解決他人的苦難,可是不肯做,所以生到鬼趣中,常與饑渴相應的相貌。
餓鬼的住處有二種:
「正住處」,由閻羅王統領,是在地下。
「邊住處」,分二種。一有威德,二無威德。有威德的餓鬼,住山谷、空中或住海邊,都有宮殿,果報過人。沒有威德的餓鬼,或依不淨糞穢而住,或依草木墳墓而住,或依廁所破舊房子而住,或都沒有房舍屋宅可住,果報比人下劣。
餓鬼道的生命相貌
1. 因飢餓內心很恐怖,所以到處奔走想要討得食物。
2. 因為沒有東西吃,所以皮肉和血脈都很乾枯,好像火炭一樣,頭髮蓬鬆散亂,顏面暗黑,嘴唇與嘴巴很乾燥像燒焦一樣,常常伸出舌頭用口水來舔自己的臉和口。
3. 所到的泉池,有其他的有情拿著刀杖或繩子排排站在旁邊守護、擋著,使餓鬼無法喝泉裡的水。如果勉強衝進去,泉水都變成膿血,於是自己又不想喝了。
4. 由自己本身障礙自己不能吃也不能喝。口像針孔那麼小,或者是像火炬會噴出猛火,或脖子長瘤,或者是肚子很大。由於這種因緣,就算拿到食物沒有他人來障礙他,但任何東西到嘴巴或吞不下去、或噴出猛火將東西燒成灰,自然無法吃喝。
5. 有飲食可是無法吃下去。隨他所吃的東西,都被口裡噴出的火燒掉了,由於這種因緣一直很餓很渴,這種又餓又渴的大苦,從來沒有停過。
非天處 阿修羅所住的處所與生命相貌。
非天是指阿修羅,男的很醜,女的很美。阿修羅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
阿修羅的生命相貌
1. 卵生的阿修羅,因為擁護佛法的功德力,乘著神通升入天空,屬鬼道。
2. 胎生的阿修羅是在天道中,因為沒有天德被貶墜,住在靠近日月的地方,屬於人道。
3. 濕生的阿修羅,是住在大海下面,福德劣,住在水穴口,白天遊行於虛空,晚上回水底,因濕氣而生,屬於畜生道。
4. 化生的阿修羅,能掌握世界,勢力很大,而且沒有畏懼,能夠跟大梵天王和帝釋天、
四天王天爭權,有天福沒有天德,屬於天道。
人天處 人道與畜生道所居住的處所與生命相貌。
畜生的生命相貌
人住的地方有畜生,像:貓、狗、蟑螂、螞蟻等,天上也有,如鳥等。
畜生,牠們互相殺害,如果力量小的就被力量大的殺害,比方說貓捉老鼠,老虎會殺害鹿,或者大的吃小。常常被他人所驅趕、鞭打,通常都是作為人與天的食物。
人道居住的地方與生命相貌
四大洲,如前面所說,南邊是南贍部、東邊是東勝神州,西邊是西牛賀州,北邊是北俱蘆洲。
八中洲,這也是人類居住的地方。八中洲是指在四大洲的每一個洲旁邊都會有二個比較小的陸地,稱為八中洲。
之前已詳細說明 ,在人道中受生的有情有各種匱乏苦 以及各式各樣的老病死苦。
六欲天有六個處所:
一、四大王眾天。
二、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
四、知足天,又稱為兜率天,是彌勒菩薩住的地方。
五、樂化天。
六、他化自在天。
六欲天生命相貌
欲界諸天受用廣大天道的富足與快樂種種微妙欲樂。不會生病,也不會老化,也沒有飲食不夠等種種的匱乏苦。
1. 在那裏受生的諸天,有各式各樣微妙的色聲香味觸五欲,女人很美,音樂很妙,食物很美味,都很可愛,使令他們歡喜、快樂。因此天人常常唱歌跳舞嬉戲放逸,生活在放逸中而不自覺。
2. 那裏也有白天黑夜,不過不是用太陽來分別,是用他們身體的光明來分別。他們的身體自然會有光明照耀,當身體的光明消失暗相出現的時候,才知道白天已經過去夜晚已經來了。天人一天到晚都在五欲遊戲之中,到身體光明用完時,就睡覺了。各式各樣的鳥也不會再叫了,用這種相貌來表示日間跟夜間
欲界諸天受苦的部分列舉幾樣
1. 有五衰相會出現 ,身上的衣服本來沒有髒的,現在變髒,就是將死的前兆。
2. 天人有很多的花蔓在身上,本來花很新鮮的,現在枯萎了,表示他將死了。
3. 二個腋窩下開始流汗。
4. 身體開始有臭穢了。
5. 知道自己不能再享受這些欲樂,天福快要用盡,已經要墮落了,內心很憂愁苦惱,悶悶不樂。
6. 人跟人之間也是有很大的差別,福報夠的人說話有力量,福報不夠的人說再多也是沒有用,所說的話人微言輕,人家就不相信,或者受用的情況就不同,天人也有這種痛苦。
0212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有尋有伺……等三地 (二)
色界 色界眾生居住的十八個處所與生命相貌
初禪天 第一靜慮 : 梵眾天、梵前益天、大梵天
由熏修初禪時定力分下中上品差別。
下品的生到梵眾天,最下一層稱為梵眾天,屬於百姓。
中品的生到梵前益天,第二層梵前益天,屬於大臣。
上品的生到大梵天。第三層大梵天是國王,大梵天王住的地方。
「靜」我們這個散亂的心是不寂靜的,但是經過長時期的由這個禪定的方法訓練它,它能在一個所緣境上寂靜住,而不散亂,這時候所生出來的輕安樂。
「慮」,還能夠觀察思惟
練習瑜伽的止觀,不偏於止,也不偏於觀,又要有止,又要有觀。「靜」而又能「慮」;「慮」而又能「靜」的意思。
初靜慮地是「離生喜樂」。
生到初禪天後 ,他就能享受初靜慮地是「離生」的「喜樂」。
「離」指的是修學這個禪定由煩惱發動出來的惡不善業,都遠離了,就不會有傷害他人的行為,也不會說話像刀劍似的害人。。
「生」是指「離」了以後,這個境界就變了,就「生」出來「喜樂」了。
「喜」這個禪定,修行人千辛萬苦的,減少睡眠,放下一些世間上難放下的事情,受了很多的苦,一下子得了禪定了,心裡面生大歡喜,就像一個貧窮的人,得了寶藏似的那麼歡喜;像一個飢餓的人,得到了飲食時心裡歡喜,這個「喜」就是勇躍歡喜,非常的興奮。
「樂」就是得到廣大的輕安樂。因為我們這個身體,有欲尋伺、有恚尋伺、有害尋伺,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的時候,在我們的色、受、想、行、識裡面,就會造成了很多很多的讓我們煩惱的事情,很多事情或許都沒有能力處理。現在若得了禪定後。這個能力都有了,就更有能力去處理面對事情。
二禪天 第二靜慮由下往上分別是: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
這三天由熏修二禪時定力有下中上品差別,
下品的生到少光天、中品的生到無量光天、上品的生到極淨光天。
「第二靜慮」的「定生喜樂」,他所享受的快樂是因「定」而生出來的「喜樂」。
第二靜慮的諸天,又進了一大步,他所受的「喜樂」是在初禪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遠離了尋伺,初禪天尋伺的這種內心浮動,得到了二禪所生的「喜樂」,這時定也深了、智慧也深了,是初禪所不能及的。
三禪天 第三靜慮由下往上分別是: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這三天由熏修三禪時定力有下中上品差別
下品的生到少淨天、中品的生到無量淨天、上品的生到遍淨天。
「第三靜慮」的「離喜妙樂」。
這個二禪天的人,他得到了「定生喜樂」,初得到的時候,他也感覺到很滿意。它這個喜有踴躍性,就像人得到如意的事情會跳,手舞足蹈叫做踴躍。這個在內心裡面,雖然不是手舞足蹈,可是也有浮動,不是那麼樣的寂靜,當繼續練習 ,超越就會遠離了這個喜只有樂,這時候這個「樂」,又比初禪、二禪天的樂更進了一大步,就是最殊勝的樂了。
四禪天 第四靜慮有: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大自在天。
凡夫住的天,是凡夫的住處 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
由熏修四禪時定力有軟中上品差別,下品的生到無雲天、中品的生到福生天、上品的生到廣果天。
三果以上聖人住的天 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五種清淨的宮殿 。
1. 無煩天,此天離欲界苦及色界樂,此時心與境不交接。
2. 無熱天,此天心與境交接時,無熱惱,清涼自在。
3. 善見天,一心在定,定能發慧。
4. 善現天,住此天的聖者,他的果報德行容易表現出來。
5. 色究竟天,幾乎超越了色蘊,為色界天最勝之天。
菩薩居住的地方。大自在天
生到大自在天的因緣。
有十地菩薩,由極熏修第十地的功德,而得生於大自在天宮。
「第四靜慮」的「捨念清淨」。
「捨念清淨」這時候心裡面沒有一切擾動,心裡面也就是定,也不散亂、也不昏沈,明靜而住的時候並不是一剎那、二剎那,而是相續不斷的心平靜。 他能夠心明了而不忘失的安住下去。
無色界,說明無色界有情的住處。那就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在第四靜慮裡邊修四空定,遠離了這個對於色蘊的貪愛 ,這個色蘊好像小鳥在籠子裡面,它感覺是拘束它,不得自由,希望可以無障、無礙的,自由自在。超越了有形相的色蘊,只有受、想、行、識,無形無相的心法的思想活動。成就了這樣的樂。
色界天的有情、無色界天的有情,沒有欲界天那麼多的苦,但是還是有苦。
1. 因為還有煩惱種子。色、無色界天雖然有禪定的樂,但是心裡面還有愛見慢執的煩惱種子。
2. 容易有障礙。他所成就的禪定障礙他,他認為這就好了,還要去學習什麼佛法呢?
3. 色、無色界天的人,臨死的時候還是不自在有苦惱。
要安住在佛法上也是很困難,想要繼續學習佛法有障礙,臨死的時候還會有苦惱。
「樂」簡單區分為兩種:一、非聖財所生樂。二、聖財所生樂。
一、非聖財所生樂
世間的智者所得到的快樂是要靠外緣才能成就,幫助你得到快樂的條件,幫助你得到快樂的東西。好比財物 、美食 、衣服、 房子、 車子、 音樂、 舞蹈 、娛樂 、旅行 、種花草、還有幫助我們解除壓力疲勞的物品與方法 …像按摩椅。
二、聖財所生 而生出來快樂的。1. 信。2. 戒。3. 慚。4. 愧。5. 聞。6. 捨。7. 慧。
這是修行人的財富 通於在家的佛教徒,也通於出家的法師。
1. 「信」。
對於佛法有了信心的時候,心情快樂。有什麼快樂?因為相信有一條光明的大道指引,有信心要走這條道路。
2. 「戒」。 就是有所不為,錯誤的事情我不做。要有這樣的「戒」心情快樂。
3&4. 「慚愧」。就是一個人要有自尊心,有「慚愧」心,不敢做惡事,因為沒有做惡事,那麼心裡快樂就會清淨了。
5. 「聞」。這個「信、戒、慚、愧」,都要有「聞」的功德做基礎,就是要多聞佛法、多讀經論,從經論裡面得到一些智慧才知道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事情是功德?什麼是罪過?。多聞佛法,一次一次的聞,而能夠積集不忘,在自己的身口意上發生作用,這是一種快樂。
6. 「捨」。是一種慈悲心的行動。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很苦。若是站在佛法的態度來看,世界上的人在那裡鑽牛角尖很苦很可憐。「捨」,就是布施自己的智慧。
7. 「慧」。就是智慧。這裡說智慧,那是比「聞」又進了一大步了。就是有思慧、又有修慧、又有無漏的智慧,能見第一義諦,得大解脫的這種境界,這是真實的智慧,這是我們一切佛教徒所追求的地方。
0219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有尋有伺……等三地 (三)
從尋、伺由心的運行相狀方面來了解
尋、伺他有一定的運行相狀,從尋伺,然後會同時發出染汙與不染污的身語意,接著再產生他的流轉變化。
地獄有情的尋伺。
心的運行相狀只是憂慼,所接觸的都是不可愛的境界,所引發的都是種種苦受,與憂愁情緒相應,常追求的是趕快脫離煎熬苦惱,心中是燒惱不寂靜的貪愛欲造作導致流轉變化活動著。
餓鬼的尋、伺心的運行跟地獄心的運行相似。
畜生、人、大力餓鬼所有的尋、伺。
大部份是在愁苦中運行,較少在歡喜中運行;大部份接觸不可愛的對境,較少接觸可愛的對境;大部份由苦的感受引發,較少由樂的感受引發;大部份與憂傷情緒相應,較少與歡喜情緒相應;大部份尋求脫苦,想要追求快樂,可是只能少分遇到快樂 ;由不離煩擾心的貪愛欲造作導致這種流轉變化。
欲界諸天的所有尋伺。
因為福報大,想要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有甘露、有美女、有娛樂,大部份在歡喜中運行,較少在愁苦中運行;大部份接觸可愛的境界,不可愛的境界比較少;由於過去修的十善福多,大部份由樂的感受引發,較少由苦的感受引發;大部份與歡喜的情緒相應,較少與憂傷的情緒相應 ,天的善業福報使他們少憂而多與喜相應;大部份想追求享樂,較少追求脫苦,還是有煩擾心的貪愛欲造作導致流轉變化。
初禪天初靜慮所有的尋、伺。
他們心裡一向是在歡喜中運行,始終接觸可愛的境界,有禪定的喜樂 始終由樂的感受引發,始終與歡喜的情緒相應,只企求不離樂,是一種離欲界欲的尋伺,所以心寂靜。
二禪天以上的眾生定就更深了,能保持心的愉悅清淨。
從尋、伺趨向善性真理方面來了解
善行真理是尋伺中如理作意依止的地方。
這裡引用十一個善心所來說明「尋伺」的「依止處」,有六個。
第一個,是「決定時」,是有「信」相應的。
這個信,就是「決定」的意思,我不猶豫。
我現在感覺到痛苦,是由不如理作意來的,為了遠離一切痛苦,求得安樂,我「決定」要這樣做。
二、「止息時」,有「慚愧心」的關係。
不敢做惡事的時候,是有慚愧心的關係。
首先是自尊心,我希望向賢人、聖人看齊,我不應該有錯誤的事情,那麼這就是慚。
其次是我如果做錯誤的事情,這些賢聖善人會呵斥我,諸天善神都會知道的,這樣子我太羞恥了,所以叫做愧。有這樣心情的時候,就把一切惡法停下來了,不敢做惡。
三、「作業時」,以「無貪、無瞋、無癡」為原則,還要加上「精進」的力量 。
這個善法有兩種:一個是對自己有利益,一個是對他人有利益 然後發動出來的行為對別的人有利益,對自己沒有利益,可也沒有傷害,這件事情也可以做。
對自己有利益,對他人也有利益,這事更是可以做;
對他人沒有利益,可也沒有傷害,對自己有利益,這件事也是可以做,這樣都叫做善法。
四、「世間離欲時」世間禪定的「輕安樂 」。
修學禪定的時候,得世間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個時候就遠離了欲界欲的煩惱,「離」了「欲」的時候,身體就會有輕安樂。若是不修學禪定,做其他的善法,那是沒有輕安樂的,你身體沒有這種感覺,這是修禪定時才會有的。
五、「出世離欲時」,有「不放逸」和「捨」的這種功德 。
若能發心,學習超越世間的三摩地,超越世間的戒、定、慧,那個時候會有不放逸和捨的這種生命相貌。
不放逸是尋伺時沒有貪、瞋、痴的生命相貌。
捨的生命相貌
這個捨這個字在佛法裡,有兩層意思
1. 捨若是在心裡面的境界來說,譬如我們感覺苦、感覺樂、感覺不苦不樂。這個「不苦不樂」叫做捨,這是感覺上的捨。
2. 另外一種是當修行用功,成就了一種殊勝的功德境界,是無執著的境界。
譬如說是我們凡夫,不管遇見什麼境界就是執著。人家讚歎我們,心裡面執著這件事。人家毀謗你、污辱你,心裡面也執著這件事,這就是自己接受認同了別人所說的而產生了煩惱。
這個聖人的境界是你讚歎他,你毀謗他,他心裡面不執著。這個著就好比你手上有膠的時候,你摸什麼就和什麼粘上了;你手上沒有膠,摸什麼,雖然也是接觸了,但是沒有粘上。
經過這個瑜伽止觀四念處的修行,會有「心平等、心正直、心無功用住」的生命相貌。是有般若的智慧與之相應的,這是一種善法。
六、「攝益有情時」 「不傷害眾生」。
「世間離欲」是得到世間禪了;再由世間禪做依止,修四念處成功得聖道了。前五個是自己修成功了,然後來利益眾生,引導一切眾生,來修學佛法得大利益,這是大悲心的行動。不傷害眾生,那麼這個不傷害就是悲心對眾生有所利益的。
與趨向善性真理的尋、伺相應有八種事要做:
一、布施 在善法裡邊,最容易做的就是布施,就是用同情心,去解除別人的困難。這個布施,能得一個可愛的果報,這個「施」有這種作用。
二、受「戒」,「如理作意」的人要受「戒」,不作「惡不善法」。
三、修禪定 通過修習得到禪定時候,又從禪定裡邊,修學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時候就會有大福德,能得梵天的福德,能得無上菩提的福德。
四、「聞所成事」 通過聽聞學習成就的事。
五、「思所成事」 通過思惟抉擇成就的事。
六,「修所成事」 這是出世間的善法。明白第一義諦。
第七、以智慧抉擇斷滅煩惱、證得真如的事,是你自己努力的修行成功了, 有般若智慧。
第八、通過攝教利益有情眾生成就的事。然後有般若、有大悲心,去饒益眾生,得無上菩提。
與趨向善性真理的尋、伺相應去追求財富的軌範。
偏重於在家佛教徒,佛教徒也是可以求財。佛教徒一方面要遵守國家的法律,一方面要不違犯戒律。你所做的事情要不能違犯這兩樣事。
佛教徒可以求財,但是就是不要有罪過,因為相信因果。現在用這樣的罪過去得財,暫時可能沒有問題,但是將來會有後患。你是功德也好,你是罪過也好,不是在外邊,是在內心裡面,這一件事沒有辦法逃避。
與趨向善性真理的尋、伺相應的受用。
佛教徒在將財物追求到後,不被財物而生的煩惱束縛、不要因為考慮得失而起煩惱、不要享用無度,也不要固執起種種邪見,深深知道隨財物來的禍患,用脫離塵世煩惱的真理來規範自己的受用。
與趨向善性真理的尋、伺相應的行為軌範
對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家族尊長等恭敬地供養他們,承擔有利他們的事,就是要為他們做事,從而行布施、作福事、受齋法、持戒禁等。
0226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有尋有伺……等三地 (四)
從尋、伺悖離善性真理方面來了解
舉出「不如理作意」有十六種
一、執因中有果論,妄執諸法的因是常恒不變的,而且具有果的性質,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結果都潛存於原因中。
二、從緣顯了論,一切都安排好了 我們只是隨緣去經歷接受而已。
三、去來實有論,執著過去、未來、現在,都是實有的。
四、計我論,執著有常住不變的我。
五、計常論,執著我及世間為常住的。
六、宿作因論,執著人類現在所受的苦,都是過去世所造的惡業為因,如果現在很精進,就可以消除舊業,因此主張修苦行。
七、計自在等作者論,執著所有一切都是自在天所創造的。
八、害為正法論,認為婆羅門為了祭祀而殺害種種生物是正確的,而這些祭祀的人及被殺害的眾生都可以生天。
九、有邊無邊論,在禪定中的所見到的 執著「有」邊的或「無」邊的。
十、不死矯亂論,執著梵天的天人不會死。
十一、無因見論,執著認為一切都是無因而起的論點。
十二、斷見論,執著認為死後斷滅的論點。
十三、因果皆空,否認因果, 執著認為一切皆空。
十四、妄計最勝論,諸婆羅門執著認為婆羅門種是最殊勝的種性,是梵王的子民,其他三種種姓是下劣的。
十五、妄計清淨論,修持牛戒、狗戒、以食糞、草等求得解脫。
十六、妄計吉祥論,妄執祭祀日、月、星宿,或是甕裏裝滿吉祥草,可以得到吉祥。
從尋、伺煩惱的善惡雜染現像來了解,主要說明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這三類。這是我們眾生在生死裡面流轉全面的情況
「雜染」指的是惡心所,貪瞋痴慢疑種子都是染污的種子(分三項)。
第一項.「煩惱雜染」
煩惱現象產生時,心不寂靜的相狀就會自然地生起,由於那不寂靜相已經生起,身語意的相也就不寂靜, 心便以不寂靜的運行狀態連續流轉,也會影響到其他人身心也不寂靜。
煩惱的「眠」與「覺」
煩惱的種子兩個現象。
「眠」是這個煩惱的種子住在你的心裡面,和你的心不分離的。但是在你心裡面隱藏潛伏在那裡,靜靜的在那裡不動,不發生作用。
「覺」當煩惱的種子醒覺了,就是活動了,就像人睡醒以後起來工作活動一樣,生起這個煩惱的活動。
煩惱因各式各樣的外緣
我們的心,和這個境界一接觸, 這個時候這個愛煩惱才就會起來活動。外面有讓我們愛著的境界來引誘,裡面有煩惱的種子,這時候才會生出煩惱。如果沒有境界現前,煩惱也不會動。
不斷被餵養的煩惱種子
我們做什麼事情,栽培什麼事情,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做,做久了,你這件事你就會做,力量就會變大。
比如說「瞋心」,原來的瞋心並不大,但是有人告訴你怎麼樣去害人,怎麼樣挖別人的牆角,或者現在有很多資訊 。是直接去對付他,或從旁對付他,從後面對付他,明地暗地,各式各樣的方法你不但學會了,而且很熟練。
這個貪心也是一樣,你不控制自己,老是放縱這一念貪心,一次二次久了,這個貪心就力量大,你想控制它都不容易。你若是第一次你就控制它,第二次控制它,第三次控制它,以後漸漸力量就小,漸漸就容易,煩惱就不起了。
煩惱的生起是可以轉變
我們要經過這個作意心所的和外面的境界接觸。
這個作意心所若用如理的作意,就是一種境界;用不如理的作意,是另一種境界。如果有如理作意,煩惱生起的因緣不具足,就不能生起,那麼就沒有事了。如果沒有這個如理作意,會繼續造作惡的身語意,清淨的境界上變成污染了。你若如理作意,不清淨的境界,就變成清淨的境界了。
煩惱的力量
受這個苦惱的折磨,身心有苦,使令你種種的不安。煩惱有這個力量,能叫你和苦惱在一起。人是不願意有苦的,但又不能作主還是一直在受苦煎熬,這就是煩惱的力量,倘若能不煩惱就沒事了,但是很難轉移,就是繼續受折磨。
1. 煩惱力量很大像「暴流」,就是這個河很深,水很猛,不容易渡過去。多數的人都是被水漂流,都有可能淹沒到裡面了。煩惱也是一樣,我們這個煩惱深無底,也是不容易過這個煩惱河,它也是漂流一切眾生在生死裡流轉。暴流,當然是形容這個水的流動很有力量,你在裡面不容易站的住的。
2. 煩惱的力量用「箭」來譬喻。這個箭一發出去,一拉弓,一鬆手,箭就向那個對象射去了,如果不遇見了佛法的時候,內心裡這個貪瞋痴的「箭」,永久是隨著你和你不分離,隨時傷害你。
若是能覺知…,忽然現在有憤怒,就是這個「瞋心種子」來了,我若不同瞋心所合起來,不就沒有什麼事了,很快會明白到這裡。貪著也一樣。
轉移目標也是一種方法。心裡不要去思惟那個苦惱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平靜下來的方法,像是唸佛號、念經、接觸大自然、音樂 做呼吸法 體位法 、 止觀等等 當能量充足了 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煩惱的情形 跟一個人的背景有關係
學習過佛法,他死掉了以後來到今生;或是完全沒有學習過佛法的那又不同;或是從三惡道的眾生來到人間的人;或是從欲界天的人來到人間的人;或是從色界天、無色界天來的人;或是從無想天來的人,都是不一樣的。都會把前一生的那個習氣帶來,對今生有所影響,但是,不是決定的,因為今生又會遇見不同的因緣而有所改變。
如果遇見一個惡知識,這惡知識和你有深厚的因緣;遇見有一個善知識,這個人是佛教徒,和你也有深厚的因緣;或者是各式各樣的情形結果都會不同。
第二項.「業雜染」
在世間上的業分三種 :罪業、有福業、不動業。
若造了罪業 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時候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所以這是染污。
若造作善事(福業) 但無法三輪體空,會有期待,這種業也是取相、分別執著,執著心還是在的,還是不清淨的。
若修學禪定(不動業) 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得這個禪定,這也很好,但是這種業是取相、分別執著,執著心還是在的,還是不清淨,還是不那麼理想,還是染污。
第三項.「生雜染」
就是由煩惱雜染發動出來的業雜染,由業雜染就招感了很多的果報。
「生」,就是果報,得到人間的果報,或者是色界、無色界天的果報,
或者是三惡道的果報。
果報有三種苦的相貌
「苦苦」,三惡道的苦惱太苦了,就是它現出來這種苦惱的境界,煩惱一現出來就是一個「苦」。煩惱現出來以後它沒有消失,還繼續存在,還是讓你苦,是第二個「苦」;所以有兩個苦。
「壞苦」,若是得到人間、或是色界、無色界天的果報時,那是快樂的,那不苦,但是壞了的時候就苦了,若失掉了那種快樂的果報就苦了,所以還不是圓滿,終究是無常的,無常到了的時候就會苦惱。
「行苦」,就是他也不苦不樂叫「行苦」。行苦也是苦,因為「行」這個字是一步一步向前走。我們眾生說現在也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但是時間不是停留在那裡,會一直向前進終究是會遇見苦,不是壞苦,就是苦苦,所以還是苦。
唯有已經改變了身心,證得八地以上的菩薩,發大悲心為了度化眾生,來到有為法的五濁世界,雖然示現出相似造業受生,但不稱為雜染。因為已經沒有煩惱種子,不會受煩惱的干擾。
0305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有尋有伺……等三地 (五)
十二因緣之一無明
十二因緣的流轉
佛陀建立緣起的道理說明緣起有染緣起、有淨緣起。
染緣起, 指一切有為法流轉的情況都是因緣生起的,沒有一樣是自然而有的 那麼相續流轉的十二緣起就是染污的生命相貌。
淨緣起,指的是「無明」滅所以「行」滅 ; 而「愛」滅所以「取」滅 ; 流轉到「生」、「老死」滅,那麼就是清淨的生命相貌。
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無明」
「無明」也就是「無知」「不覺」的意思;也就是沒有智慧、不能通達
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狀態。
「覺」 有靈明的心你就會有所「知」,有靈明的智慧你就會有所「知」。
瑜伽論將無明的種類,分十五方面來說明共有十九種無明
一 對於前世的無知
我們這個生命體,一部分是生理的組識,一部分是精神性的,了別性的。但是生理組織也好,精神性的分別心也好,都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的,不知道也不了解是無常 、是無我的道理,是因為有無明,所以障礙了真實的情況。
從過去生以來,在色受想行識當中,到底色是我、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或者說識是我呢?
這個「我」,在過去世的時候是曾經有過嗎?以前就是有的嗎?如果是有,從無始劫來一直到現在這個「我」是不是就是常住的?
二 對於來世的無知
對於未來的生命體(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有的運作生起不如理分別,認為我死後,於未來還會有嗎?或是就此斷滅了呢?如果還有,將會是哪一種生命形態?或是在六道的哪一道?或是四生中的哪一種類出生?所有這一類的無知。
三 對於現在世的無知
由於對現在世的無知,對於五蘊(色受想行識)的一切,所生起的猶豫與懷疑:不明白什麼是我?我到底是哪一種人?我這個人是從哪裡來的?這一生死了到底要往哪裡去?這是對於我自身的生命體有懷疑。
四 對於生命體的無知
不明白究竟這個「我」這個生命體包含色、受、想、行、識,
在色、受、想、行、識生命體當中,五種看不見的淨色根指神經系統包括眼根(視覺神經)、耳根(聽覺神經 )、鼻根(嗅覺神經 )、舌根(味覺神經 )、身根(觸覺神經 ),或是看得到的眼、耳、鼻、舌、身(器官) 等扶根塵以及心意識組合生命體的種種條件與如何運作都不明白,因而產生執著自己的「自體愛」。
五 對於外界的事物無知
色、聲、香、味、觸,六塵境界,是指像桌子、椅子、車子、房子、大地、山河、鳥語、花香這一切事情,生起執著外境的「境界愛」。
認為這是我所擁有的「我所有」。這塊土地是我的,這車子是我的,房子是我的。生起對「我所有」的執著。但不知道這些都是身外之物,那也是一種無明。
六 對於其他人的生命體無知
今生雖然有恩的、有怨的、有不親不怨的各種人現前,由於因緣的關係,今生來生會有轉變的,要仔細的思惟觀察衡量,恩怨是沒有決定的,今天是朋友明天可能變成敵人,今天是敵人,過了一陣子因緣改變又變成朋友,這都不決定,不要虛妄而錯誤的分別,去貼標籤這個人是我親愛的人;這個人是我的怨家;這個人也不親、也不怨。這也是一種「無明」。
七 對於「業」的無知
業有福業、非福業、及不動業,福業是欲界的「善業」,非福業是造作將來會到三惡道受報的「十惡業」,而不動業是修將來能得色界無色界的「定力」。
因為這個「業」,不會自己就會有業,而是要有個「我」去創造,才會有「業」;那麼會
因「業」而執著有個「我」,而這個「作者」就是我了。
如果對於造業的「我」本身就是假立的、是遷流不息、無常變異的,卻不能正確的了知,而執著的認為有一個「我」在那裡造作,這就是一種「無明」。
八 對於「果報」的無知
這是對於由業而產生的異熟果報這件事不大明白,如果對於一切世間是由業因的造作而生起,卻以為有一個主宰性的大自在天神為造作者、或另有一位造作者、或是能生果報的人,而我是受果報的人。這是一種無明。
九 對於「業異熟」的無知
所有造作的業就是因,由業到所變異成熟的過程就是果,因與果之間是有相屬關係的,會有時間、性質跟數量的變化。
不能明白業因與業果之間是有相屬關係的,造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業得到樂果,惡業得到苦果,而虛妄的興起誹謗,認為沒有因果,這是一種無明。
十 對於「佛」的無知。
對於佛的成就,因為沒有聞思的智慧不知道是什麼,就不去思惟;或者有成見想錯了,或者學錯了;或是放縱自己在五欲當中享受五欲,不能精進的斷惡生善,深入經藏,而不知什麼是佛;或由於沒有深入的聞思修,不知到佛成就了什麼,或如何成就菩薩道等產生疑惑;以上這些都是對佛的一種無知。這是一種無明。
十一 對於「法」的無知
對於正法沒有學習,無法思惟或雖然有學習正法卻懶得去深刻的思惟觀察;或者想錯了;或不努力學習佛法,心遊蕩在五欲上面;或者學得不夠仔細不能決定,所以對於法也有種種的疑惑;或者毀謗正法等;若對於經論不能思惟乃至毀謗,不僅對於經論不能勝解更不可能通達真實義,這些都是對於法的無知。這是一種無明。
十二對於「僧」的無知
「僧」代表與佛所說的事理和合,得透過戒定慧等正行,要達到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
如果不明白「僧」代表的是甚麼,因自己的不明白也會產生疑惑、沒有清淨信心;或是由於執著自己錯誤的成見而加以毀謗。是對「僧」的無知。這是一種無明。
十三 對於苦、集、滅、道等無知
對於苦是雜染的果,集是雜染的因,滅是清淨的果,道是清淨的因,不能正確的了知四聖諦。會因為這種種的無知能生出一切的邪見。
苦、集、滅、道是佛陀對於痛苦的問題, 提出解決的方法
「苦諦」,我們要認識痛苦的真相。
「集諦」,愛見等煩惱種子是聚苦的因。
「滅諦」,涅槃是苦和集的寂滅,是清淨的。
「道諦」,終止痛苦的真實方法是我們要去獲得的,而這種真實的心靈道路我們要去了悟。
所以不能正確的了知苦、集、滅、道,就是一種無明。
十四 對於因、果的無知
「因」指緣起為因
這是對於宇宙萬有,包括生命體還有器世間,都是有原因而生起的,對於原因有種種的不明白,所以會有不如理的分別。
執著認為一切都是無因而起的 或者是執著有情是大自在天所生的..等論點,就是不如理的分別。這種對於「緣起」認為是沒有的,就是一種無明。
「果」是指由因緣所生的色受想行識。
若錯誤認定五蘊「果」非緣起而生的,而執著是其他不如理的因來創造生命體,則會產生錯誤的生天方法,如以殺害羊等為生天的因,或誤以為生天就會究竟涅槃等等,這些不如理的作意,都是無明。
十五 對於自己所證得的境界無知
修行人對於所證得的禪定境界,過程中可以暫時調伏煩惱,根塵相接觸時的相似清淨,就誤以為已經到達究竟涅槃而有了「增上慢」。
如果對於自己所證得的境界,還沒有通達,而虛妄執著自己錯誤顛倒的認知,認為已經通達,對於自己所證的境界中有顛倒錯誤思惟的所有無知,是一種無明。
0312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有尋有伺……等三地 (六)
十二因緣之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十二因緣說明生命體由過去、現在、未來展轉的生起,現在我們生命體是從
那來的? 答案是從過去來的。我們現在這個生命體,時間剎那剎那的也會過
去了,那麼將來還有生命,未來的生命也不是自然有的,就是從現在的生命
體創造而來的。
「過去因」無明緣行,行緣識
「現在果」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從這裡的受是一個
分界點。
「現在因」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 。
「未來果」 生緣老死 。
行 以無明作為行的緣(因 )
指一切行為,依「無明」所造的身語意三種「業」 由於過去生有煩惱造了身
語意的因,生出現在的果報體;現在世受生以後,若沒經過修正,繼續造業,而流轉生死。
「行」包括三種 身行、語行、意行
身行
指身體的活動。有入息風、有出息風,以風為前導發動,身體能動是因為有「風」。
語行
能夠說話,心裡要先經過尋伺的思惟觀察然後才能夠說話。
意行
如何將身語意(業)這三種行為很圓滿地表達出來。
身語意三業,這三種以意業最重要,因為意業主宰著我們的觀念,每天在處
理的信息量很大,而身業、語業是由這個觀念所展現的部分。
由於前一生有無明,以無明為緣而造作非福業、福業、不動業三種身語意業。
1. 非福業 一種人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就隨意的做種種惡事,
這種執著心會重一點。
2. 福業 不明白第一義諦的道理,這種人可能相信因果,也可能不是相信因
果,但是他不做惡,他做善事,知道做善有善報,但是他還不是明白真實義
的,所以在這社會上,可能用執著的心去做一些善事,在這廣大的地區能夠
有很大很多好的計劃,做得非常圓滿,很多的人能得到幸福。
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生活條件會好點, 食衣住行無虞 , 但內心的世界,還是
會困惑,不能逃出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等苦。
3. 不動業 是做了很多的福業,之後選擇修禪定,一入定,身心自在安樂,
沒有財色名食睡引申出來的: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等這些社會上
的問題。
總結
無明緣行 因不明白「第一義諦」,有「無明為緣」,在過去世時不了解生
命體是無常苦空無我的,所以有無明,因為有種種的無明而造作身語意三業
。
有的人造「福」業的,有的人造「非福」業的,有的人造「不動」業的。 不
管是福業,非福業,或者不動業,都是要由身語意來創造的
造了業若懺悔了,那這個業就不增長了;若沒有懺悔,業就逐漸的「增長
」,或者做一次不夠,做第二次,一次一次再做,就會不斷餵養這樣種子使
種子能量增長。這樣就叫做「無明緣行」。
識 行作為識的緣
前面我們說過 當結束這一期生命體時 ,身體沒了, 精神體與能量體還繼續 也
就是中有(中陰生)。
他受到過去所造的業力所影響,到相應的地方投胎,成為一個新的生命體。
這個「無明緣行」的時候,「無明」是自己的糊塗造了業,那就是「行」。
「行」有福行、非福行、不動行,當造了業的時候,這個業就熏習在阿賴耶
識裡面,也就是說一個人起心動念,所作的身語意業都會熏成種子,所以業
種子已經埋藏在阿賴耶識中。
在行動的時候,誰來推動這個「行」?
就是貪瞋痴種子,動機是貪心,動機是瞋心,這個各式各樣的煩惱,所以煩
惱一直在動。所以它熏習這個識,熏習完了,所熏習的這個種子就隨著這個
識,繼續相續下來了。
人的一生內心的動作,包括了一切的煩惱,包括一切的活動,一切的事情一
點也沒有遺漏,都會在阿賴耶識保存下來,而這些東西一直隨著阿賴耶識相
續下來了。
由業熏習了識,這個識就隨著自己的業向前進,他是不相捨離的。
這個阿賴耶識,會變現出人的世界,有時候變天的世界,變畜生的世界,變
老鼠的世界,變毒蛇的世界,變老虎的世界,變成地獄的世界。它為什麼會
變?由「行」為緣 ,是自己造了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為因緣,所以阿賴耶
識有這種功能。
中有也是有色受想行識,他也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
那識和阿賴耶識。
中有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相續下來,中有一剎那滅了,就正式得了果報了
,那個果報的開始的第一剎那,就是阿賴耶識。
當然第一剎那識又是悶絕,前六識都不活動,所以只是一剎那的阿賴耶識,
但是不知道經過幾剎那,這個是各有各的差別,前六識又恢復過來了,但是
假設做人的話,在母體的胎裡面,身體的眼耳鼻舌身還沒長成,前五識不能
動,只有意識,意識它也是能夠見聞覺知的,但此時他自己不知道,我們一
般人在母胎裡面受了果報的時候,自己不知道身體還沒長成。他只是意識在
那裏胡思亂想,但是他自己認為我還是正常的一個人。可是事實上,只是意
識。
結論 我們人在一生之中,也是不管是做善事,或者做惡事,或者做什麼,
我們思想的活動,就是一直的在動,當然有的時候懈怠,有的時候精進,就
是各式各樣情形,這薰習變化的情況是不斷流轉而相續不斷的。
所造的身語意三業,能熏到阿賴耶識中,阿賴耶識受熏以後。將會隨著業力
到必須去的地方,然後產生後有的阿賴耶識。這種情形叫做「行緣識」。
名色 識作為名色的緣
接近要感得果報生命體的時候,需要有兩個力量才能生起
「內貪愛」,是指對於自己生命體的愛著,就是「自體愛」。人死時,一定
想要得到另一個生命體,沒有人能夠忍受沒有生命體的狀態,這是由我執而
深刻的執著自己的生命體。也就是我愛,愛著我自己,譬如人在生存的時候
,也是愛著自己,這個我愛還是很強烈的,時時的有我愛,不是暫時的;臨
命終的時候,如果他還有一點分明的話覺得我要死了,心裡面很痛苦,他這
樣等到真實是死了以後,因為我愛就出來了中有,到中有的時候,還是有我
愛,愛著這個自己。
「外貪愛」一個人去投胎時,由於愛著自己,希望再得到一個生命體,此時
由業力引導看到未來的父母和合的境界,就生起了境界愛。
這個「內愛」是我愛,這個「外貪愛」就是我所愛。
因為有這內外二種貪愛,一種是執著自己的生命體,一種是執著境界,於受
生處,看到自己喜歡的人,或者是常常作的行業,就會很歡喜的奔跑到那裡
去,中有隨業識入胎進入父精母血和合處,中有即暈倒悶絕而消失,阿賴耶
識即變異成熟為新的果報識,現在世的這個生命體一剎那間出現了,就是在
母體裡面,新的生命開始了。
內外貪愛一生起,阿賴耶識就去受生了,新的生命體就出現了,這是識緣名
色。投胎第一剎那是阿賴耶識,與父精母血和合,胎中第一個七日(羯羅藍
),就是名色。
「名色」是一個人的生命體,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為我們精神和身體
的活動
「名」,是指一切精神活動或整個八識的現象,知道他的存在但不可見,包
括四種: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
「色」,泛指一切的物質現象,這裏指的是身體的活動。
色蘊 物質的積聚 包括身體與外境
身體指的是眼、耳、鼻、舌、身,就是我們的我們的生命體。
外境就是色、 聲、香、味、觸。
受蘊 身受與心受
身受,是眼耳鼻舌身感官接觸外境所生的有各式各樣的感受或情感,有苦受
、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受
心受,有苦、樂、憂、喜、捨受五種受。
想蘊 是一種認知
通過心對外界事物而產生執取形象,會認定所對應的境界有一定的相貌,包
括我們對外相的認知 比方高矮、胖瘦、 大小、 顏色、方圓,會有一定基本
相的認知,還包括思考、想法、想像力等都算想蘊。是一種造作 。
行蘊 身語意的行動
心通過對想蘊的認知而產生身語意的行動,會有善、惡、無記三種。
識蘊 心王
是指所有人的心意識作用,當了別、區分與認識事物時,將留下深刻的印記
,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識,及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
耶識。
0402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有尋有伺……等三地 (七)
十二因緣之 六處、觸、受、愛、取、有 。
六處(六入) 名色作為六處的緣
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
阿賴耶識裡面含藏有一切種子,它這個時候還在「因」的時候,但它有引發將來果的力量。
「名色」也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會逐漸的新陳代謝,逐漸的變化而有六處,分為生起位和增長位。
生起位
「六處」,在母腹中就現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個前五根成長了,意根這時候也長成了。
阿賴耶識同它和合在一起,先是識→名色→六處→觸→受,前後有次第的現起。在種子的時候都是同時存在,可是這個種子得果的時候,還是有前後次第。
這在前面的〈意地〉說明過,就是一個期、一個期不同的形相顯現出來。
增長位
阿賴耶識的力量所以生命可以相續下去。
阿賴耶識投胎時,它跟著名色一起和合出胎以後會逐漸的增長,將會經歷幾個階段逐漸成熟,由於學習與經驗,聰明與智慧也逐漸增長,因此說漸漸「增長」。
六處 是識的生長門。
是指生長門就是由於六根、六境合和的時候,能生出「識」來,
「眼處」就是眼根。
眼處因為有眼根視覺神經的關係,這個眼識就能發生作用了。所以就能夠見到一切。
耳處就是耳根聽覺神經的關係 這個耳識就能發生作用了。所以就能夠聽到一切。
鼻處是鼻根嗅覺神經的關係 這個鼻識就能發生作用了。所以就能夠聞得到一切。
舌處是舌根味覺神經 的關係 這個舌識就能發生作用了。所以就能夠嘗得到一切。
身處是身根觸覺神經的關係 這個身識就能發生作用了。所以就能夠感覺得到一切。
意處 是腦神經的關係 這個意識就能發生作用了。
觸 六處作為觸的緣
觸 是 根、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就成為觸,胎兒從母胎出來後,六根就接觸到外境,第一個是身觸,第一個受是苦受,其他觸跟著產生。
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意觸。
受 觸作為受的緣 ,是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有了觸後就可以感受外界的事物,根境相對於可愛與不可愛二種境界上,會生起苦樂憂喜的感覺稱為“受”。
受的相貌
樂受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時。能隨順自己的心意,發出來「樂受」;這是以根境為緣,所生出來令自己喜悅的感覺 。
苦受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相接觸時,因「不可愛境界」所生出來「苦」的受,不歡喜所以心裡面感覺到苦惱。
不苦不樂受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時產生不苦不樂的境界,這個以根、境兩個為緣,所生出來的心理狀態。
種子受
你是樂受、你是苦受、你是不苦不樂受,前一生已經栽培了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等到下一個生命現前的時候,那「種子受」就變成果受了;表現於外令你感覺到了,在「種子受」時自己還不知道。
愛 受作為愛的緣,心生貪愛執著。
對欲界的愛著
欲界的一切有為法主要是指財色名食睡,欲界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內心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生起愛著的心理活動。
這種染污繫縛愛著的心情生起了以後,它不會滿足的,還希求更多、更多、更多的…,還有這樣的心理。一方面是染著繫縛,一方面不知足。那麽這都是「愛著」的相貌。
對色界的愛著
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它的色受想行識。當然主要是在禪悅的境界,對於禪定裡面的輕安樂,或者是不苦不樂,生出來的愛著心。
他有如意的禪悅,愛著這個禪悅的境界,為禪悅的境界所繫縛,所以也是「染污」。
當然那個苦果和欲界是不一樣了,是比較輕微。
對無色界的愛著
無色界它沒有色,只是受想行識,是更深的禪定,還有我執、我見、我慢,我癡,這些煩惱的境界。
取 愛做為取的緣 因貪愛心更加執著,不顧一切的攀緣執取
欲取 散亂的狀態
透過色聲香味觸外塵,刺激感官而對這個欲界的五欲有所貪求、有所貪著、有所貪戀。
前面是愛著,愛著也是欲,現在進一步這個取,就是「愛著」的增長。這個愛欲心比以前強烈了,就叫做「取」;這個取的時候這個愛著就是一定要把那件事拿到。
見取 不如理作意,執著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
執著於錯誤的見解。他有那樣的「見」的時候,他對於他有那樣的看法,非常的歡喜、愛著,愛著他自己的思想。
戒禁取 執取錯誤的修行方法
不正當的希望。他要有所行動,才能夠滿足他的願,那個行動叫做「戒禁」。像持這個牛狗戒,或者是周圍點上火,五熱炙身,用這種行動,說是能夠生天,能得解脫。禪定也包括在內的。他希望修學禪定能夠生天,也叫做「戒禁」。
「 我」 取 對於「我」和「我所」的執著
他對於所執著的「我」與「我所」例如我執、我見、我慢、我愛 等等,非常的歡喜、非常的愛著。
有 取作為有的緣,是一種存在。
因為我們執取渴求,希望我們能擁有許多東西而採取了一些行為,又造作了身口意三方面的業,對下一世的果報種下了因。
欲界的有包括了本有、業有、死有、中有、生有,及地獄、畜生、餓鬼、人、天有。
十二緣起裡面這個「有」,主要是指「業有」說的。其餘的有是因「業有」而有。
「業有」,業有就是業力,前生所造的業,能使我們再得後一生的果報,這個本有是由業而有。所以「本有」是果有;「業有」是因有。因能有果。
0409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第六:三摩呬多地、第七:非三摩呬多地
三摩呬多地 (一)
四靜慮
第六地是三摩呬多地〈三摩地〉
略說三摩地 說明心如何作意能得到禪定
三摩地,主要是說靜慮(禪定)各種禪定都是色界以上的禪定,這是最根本的四種禪定
「三摩地Samadhi」。心不昏沉、不掉舉引生平等捨;定力會有深淺。
「靜慮」將心靜下來,然後思惟,有一種思惟的智慧在裡面,止觀雙運能靜能動,定慧均等,最適合修學聖道。無色界的空無邊處等四空定偏於定,定強慧弱,不稱為靜慮,較不適合修聖道。
練習前: 散亂,就是昏沉
我們用散亂的心,定力與智慧都很薄弱,像是風中的蠟燭,稍微遇到強一點的風就沒有辦法了,心的免疫力很弱,沒有抗壓性。
生活中遇到困難就沒辦法有智慧與足夠的能量去接受、去觀察、去面對、去解決問題 。就是因為專注力不夠,沒能守住正念,所以沒有力量;若是有力量,面對境界的時候,不會被舊的慣性思惟所左右,這是正念有力量,而這是瑜伽止觀要訓練的。
練習後: 心很清淨,心不雜亂
心很清淨,心不雜亂會累積很大的力量,如一盆水很平靜,沒有很多雜塵,可以看清楚水裡面的東西。能夠依禪定的力量,得到智慧。
練習止觀經過一定程度後,身體心裡都會產生變化
我們說止觀的止(梵語samatha奢摩他), 是把妄想雜念沉靜下來,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專注於特定之對象心。保持安詳寧靜平穩的狀態。
觀(梵語vipasyana毘婆舍那)。 是首先把注意力集中觀察自己每個當下的心理狀態,內心歷歷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止的基礎上而產生的智慧。而觀的作用就是「悟」。
身體的部分你可能會出現八種現象 動、癢、輕、重、冷、熱、澀、滑。
心裡會產生十功德 空、明、定、 智、 善心 、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
這些是止觀過程中的現象,每個人的狀況與感受會不一樣,有時是舒服,有時也有不舒服的,對於這些現象不要執著它。
我們只要把他觀照清楚就好,不要理會迎合他也不要產生排斥的心理,看著它出現、增長、消失,而我們的身心也在這生滅過程中得到成長與超越。
四種靜慮
初靜慮 初禪入定後即離欲界的欲、恚、害, 有憂、苦、喜、樂、捨的心理狀態,雖然已經沒有很重的煩惱 ,但是還有憂苦。
意識從欲界到色界,必須解脫對欲界財色名食睡太過愛著的認知與隨愛好取相。
「憂」,是指還沒有發生的內心的憂愁,「苦」,是指已經發生在身上的苦痛。學會放下那些沒有必要的、夾雜的資訊;讓以前很在意的事情可以比較容易放下。
憂苦的煩惱,在我們的生活中天天都會出現 。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貪瞋癡的習氣而產生,另一個是因為練習一直看不到自己的進步所以會產生憂愁,
止觀的練習完全在於能量的積累與智慧的開啟,逐漸能調伏妄想雜念,身心能量耗費減少,換句話說,能積累能量減少漏失。
無意識狀況下偶爾也會出現喜、樂、捨,但是很少。
完成初禪會有喜的境界,可以除去欲界的粗重。
第二靜慮 禪定更深了,會有 喜、樂、捨 的心裡狀態。
已經超越身體的感覺,不會被身體的各方面所打擾,心突破物質世界的困擾 。
止觀培養的結果是幸福和沒有執著的快樂,突破自我意識的思想和評價,保持內心的平靜,因為定力增加會更喜歡靜坐,會充滿活力與喜悅
偶爾會出現樂、捨,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
意識有更勝於初禪的喜受,身心的樂受能除粗重也更勝於初靜慮。
「喜」,是指第心意識說的,以前從來沒有得過禪定,禪定的境界跟世間面對的事不同,行者證得後心裡的歡喜是沒有辦法形容的。那時的歡喜心,會使自己非常喜歡靜坐,很多事情都不想做了,只想去靜坐,誰都不能阻擋。那種快樂超過去享受外在物質世界的樂。
第三靜慮 樂、捨的心裡狀態
持續超越會感受到樂,這是比第二靜慮微細的喜悅狀態,這時候你不一定只在靜坐中感受到,生活中也常常可以感受到那一種樂,你會經常在言行舉止中流露出來,好像每個細胞都很開心。喜是比較粗的喜悅,樂是比較微細的喜悅。所以,這種樂,它不是世間的那種狂歡、它是內心裡頭一股泉源,像湧泉一樣源源不斷的冒出溫暖的感覺。偶爾會出現捨,也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
「樂」是指遠離踴動的第二靜慮的喜受,身心都安樂舒適非常快樂,這時三禪的樂是三界中最快樂的,身心都很安樂。
三禪的人要保持的正念與正知,雖然將心安住在三禪的正念中,有時候也會失去正念,要有正知的覺察後將心帶回來,才能安住在正念中。
專注一個對象不會散亂,這是得禪定的要訣,若不專注一個對象,心的慣性就是想東想西,得不到禪定。
第四靜慮 捨,意識遠離昏沈掉舉,心平等、心正直,心無功用
身心都安住在捨受中。這是色界頂端,最強有力的、最寂靜,最殊勝的受
第四靜慮的時候會有「捨念清淨」的心裡狀態
此時能量已經到達喉輪,念頭清淨完全不被外界干擾。
會有慈悲心、沒有你我對立的心態、時時刻刻能放鬆但又能帶著警覺心活在當下的生命狀態。
以上四個靜慮每一個階段都是過程,每個進步都是好現象但執著了就會停滯不前,無法再超越甚至會退失。
慢慢的練習,在心理上身體上。也相對的會較健康,就算有狀況也比較容易修復 。
捨有二種方法:一種是無記捨,一種是善捨。
「無記捨」:這時候心無分別對立,雖然也受用諸欲,但心保持清境而不被干擾,這是止的力量很強所產生的作用。
「善捨」:是經過智慧的觀察,能改變自己的染汙心,使令它處於清淨的境界,與善法相應,這是「觀」的力量很強所產生的作用。
修習四種禪都需要有正念、正知、及捨,一定要具足這三法,才能夠得到禪定
初禪一定要有正念,才知道現在是在初禪的狀態,自己在什麼禪定,自己應該要知道;正知是要知道現在有沒有又回到欲的境界;捨是捨掉欲的擾動。二禪也是一定要有正念、正知、捨。正念,是無尋無伺,非常的明白現在沒有尋伺的擾動;正知,萬一有擾動,能夠正確的知道。捨是捨掉尋伺的擾動。
三禪也是一樣,正念、正知、捨。正確知道捨掉二禪的喜,若有喜出現,也要明明白白的知道。捨,捨掉二禪的喜。
四禪也要用這三法;正念,要明記不忘,安住在所緣境上;也要正確知道有沒有失去所緣境,又回到樂的境界。要捨掉三禪的樂受 。
不論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必須具足正念、正知、及捨。要超越前一階段的境界,才能得到下一階段的定力與智慧;也要有正念,正確的知道現在是在什麼狀態,若失掉正念,馬上能夠知道,再將它糾正回來。
得到禪定的人,對於靜慮也要常常的練習入定及出定
有的人入定自在,住定不自在,有的人住定自在,出定不自在,必須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不斷的入定、住定,又出定,令入住出自在,經常入出禪定的行者,現在的生命體就可以領受安住在身體很舒適,心也感受極大的快樂,認知與思維方式也都會自然改變。
0423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三摩呬多地 (二)
五蓋障
五種蓋障以及對治的方法
有五種蓋障包括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
第一種貪欲蓋
這種情形最初靜坐的人常會有的
一般人對於色聲香味觸,不斷隨著內心的愛著,追求美色包括人地物;追求美的音聲包括讚美 、音樂…;希望嘗到美味,希望聞到香味,希望有好的感覺,風吹、床、被子、衣服等等。過於追求色聲香味觸同時會伴隨煩惱,能夠障礙自己得定。
或者於靜坐時回憶過去曾接觸感受過的色聲香味觸境界,由此不斷尋伺回想追求愛戀不能捨離,於是迷失在其中,令心生起貪愛的煩惱,而流蕩散亂不能寂靜,導致忘失正念,障礙得定。
練習常常注意自己的念頭
因為每生起一次就熏習一次種子,種子的力量增強遇到緣就容易現前;即使不能控制煩惱的浮現,也應該控制煩惱不要相續。
第二種瞋恚蓋
瞋是瞋心,是根本煩惱;恚是隨逐瞋心而生起憤怒的相貌。
想要傷害對方的想法出現,甚至身語已有瞋恚的相貌展現出來;而且還常常想這些令自己瞋恚的事,會越來越生氣。世間人常說:越想越氣,一直想一直想,就是不能原諒他人,瞋心會越來越大。
一. 對自己不滿意而生氣,自己也是使自己生氣的一個原因。
二. 自己所愛的人不聽自己,也能使自己生氣。
三. 不喜歡的人一見了就生氣。
四. 怨家或是親愛的都可能惹自己生氣,因為親近的關係,更容易產生怨恨。
五. 於不滿意的境界生起瞋恚。
六. 不能隨喜他人而產生嫉妒。
七. 常常薰習瞋種子,瞋恚會越來越大。
八. 因他人與自己思想不一樣而起瞋恚。
若覺察到,要趕快對治。
如果發現自己瞋恚比較嚴重,可以多修慈悲觀。或在其他經典中的文句抄下來背一背,對治自己的瞋恚蓋。
可以在禪觀中作慈悲觀,希望他人平安快樂。雖然沒有禪定,但常常作慈悲觀,常常想如何給對方快樂的事情,希望他人遠離痛苦能調伏煩惱。
修禪定必須因緣具足,要想辦法與人和平相處,心裡平靜的時候才能把心安住。
第三種蓋障是昏沈睡眠蓋
昏沈。昏沈的原因,這裡列出七種:
一. 靜坐時心沒有力量會昏沈,如果靜坐很久,都沒有進步,還一直想睡覺。
二. 六根向外攀緣,會很疲勞,一坐下來就想睡覺。六根是六個能接觸六境的門,這六個門如果是打開的,心常跑出去接觸色聲香味觸法,使得心很散亂,因為會很疲勞而引起昏沈。
三. 吃太多,肚子脹,血液都流到胃裡去,當然想睡覺;或是吃得太少,體力不夠,營養不夠,也會昏沈;或吃到不應該吃的食物,有的食物吃了會想睡覺。
四. 不能提起精神精進用功,喜歡睡覺,若不減少睡眠,靜坐時會有習慣性的睡眠出現。
五. 不能正確的知道現在在做什麼,沒有養成正知、專注的習慣,使得一坐下來就會想要睡覺。不正知住,不能正確的知道這一念心在做什麼,這念心就到處亂跑了,所以很累就容易昏沈;不能知道自己的心已經睡覺了,還以為自己沒有睡覺,糊里糊塗的人容易昏沈。
六. 在靜坐時,不能精進,也是容易昏沈。
七. 隨順自己生起任何煩惱,也會造成昏沈,使身心粗重、昏沈、暗昧,沒有辦法修習止觀;或者晚上睡不好,靜坐下來身體會自動調整,會想睡覺;或者長期身心勞累。
睡眠,睡眠時心非常的暗昧。心沒有分別的力量。
睡覺的時候,對於所取的境界不能明了顯現。這是一種障礙。若是昏沈到睡眠的狀態,此時全部失正念,忘失正念就不能成就禪定。
為什麼它們要合成一蓋呢?
因為昏沈的時候,心裡沒有力量,會有忘念、散亂等煩惱生出來,若生昏昧的話,睡眠就一定跟著生起。
所以將昏沈及睡眠二種合說成一種蓋障,由此障礙修習止觀、它們的相貌雖然不一樣,但是作用一樣,是使得自己無法修止觀,失去正念的明了性。
對治昏沈睡眠蓋
調身,身體一定要坐直,姿勢正確,不容易昏沈睡眠、掉舉。平常就要很精確的知道自己的身心是在什麼狀態,這樣的人較容易得禪定,因為隨時知道自己的狀態,心裡是明明白白。若是有事的時候,這一念心也是明明白白。
二. 光明想:有三種
第一是 治暗的光明
就是心裡面思惟光明的相貌,譬如說太陽的光明、月亮的光、星辰、燈的光明,能破除黑暗,在心裡面常思惟這個光明,叫「住光明想」。如果失掉了光明想,覺知有其他的念想,就趕快地要把心收回來,安住在光明想中。就不容易昏沈。
第二是 依法光明,思惟佛法去除無明及疑惑,使內心生起智慧的光明。
法光明如所聽聞的佛法,完全了解,內心有佛法的光明而且沒有忘失佛的法語、經論上的法語。你能夠聽聞這些法語,透過內心裡面專精思惟,加上修行,在禪定裡面去修止觀,也就是聞思修,從聞思修得到了正念,此時智慧生起能破除內心的暗相這叫做法光明。
第三是 依天人的自性光明
透過觀想天人身上發出的光明,可使行者初禪更圓滿、更清淨,可以產生自性光明。
第四種掉舉惡作蓋
掉舉,心中波濤洶湧、喧鬧動盪、奔騰跳躍的特性。
一個掉動的人,內心一直在想著自己的親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孩子等,老是憶念他們在世間的興衰等事。例如,現在天冷了,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加衣服?他們有沒有飯吃?生活過得好嗎?心裡在那裡掉動,那就沒有辦法修止,或憶念某個地方的名產、風景等;或有各種欲、恚害等,常思惟世間見聞散亂等事,使內心掉動、散亂得很厲害。
為什麼這類人心裡會很混亂呢?
是因為沒有修好守護根門等的定資糧,小小的一件事都要想很多,而想的都是令自己煩惱的事情,想是想了很多,但是又不能做決定,就是有煩惱一直纏繞著心,想來想去就是想不通。這類人的六根掉動、散亂,沒辦法靜下來,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常常做錯事,說錯話;還喜歡世間的戲論,開玩笑;懷疑心重,因為想得很多,明明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會想到很複雜。
這類人沒有厭離三界的心,不能精進修習止觀;也沒有方便善巧的智慧,令心安住在所緣相,修止觀成就會很慢。
就因為想太多,常常會失去正念,很難正知而住。心習慣於有很多的變化,不容易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
惡作,後悔過去所做的事
惡作是對於過去所做的事情,或是沒有做的事情,心中追憶後悔。
又對於應該作的事不好好做,不應該作的事卻做了很多,心中追憶後悔。明明已經很努力的懺悔,還一直不斷追悔:懷疑自己有沒有懺除清淨,這件事對於修行也是沒有幫助,障礙修行,其實過去已經過去,過去心不可得,知道錯了趕快改,以後不要再作就好了。
為什麼它們要合成一蓋呢?
惡作雖然與掉舉的所緣境不一樣,但心也是與掉舉的相貌相似,非常跳躍、喧鬧、動盪不安,這也是憂愁、悲戀的相貌。
如何對治?
修習止觀,繫心在一種所緣境上如理作意。
第五種疑蓋
由十九種無明的不正確思惟,就會增長疑蓋。
若對於佛、法、戒定慧、師長的教授教誡,心裡懷疑迷惑,因此沒有堪能性,也沒有力量提起道心勇猛精進勤修加行。因為對於所要成就的功德心裡有疑惑,不但不能成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不能證得無漏的智慧。
如何斷除疑蓋
對於四緣及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等十二緣起,由聞、思、修,多所修習,如理作意,慢慢就能通達,靜坐的時候,就不會懷疑自己,懷疑他人,懷疑這個世間。
有情的生命就是這樣,不出十二緣起的範圍,應作深刻詳細的了解思惟 ,才能夠還沒有生出來的疑惑不會讓它生起,已生出來的疑惑也能斷除。
學了這些蓋障之後,於靜坐時可以觀察自己有沒有蓋障出現,如果有的話,要想辦法超越。
04302022 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三摩呬多地 (三)
彌勒菩薩給瑜伽行者出離煩惱的處方
五種方法
一. 歡 , 沒有後悔,心裡很安慰、很舒適、心裡非常歡欣喜悅。
1. 能認真學戒、在生活中能持戒,減少或不再犯戒。
2. 以正念防護內心不取相、不取隨好。
3. 很清楚能照顧自己的身體包括飲食的取捨,不能吃太多,也不能吃太少,凡是妨礙自己靜坐的食物都不要吃。
4. 時時刻刻不斷的練習止觀;心都要相續不斷地在所緣境上。
5. 正知而住,正確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有錯的時候趕快改過來。
瑜伽行者因為沒有後悔,心裡很安慰、很舒適、心裡非常歡欣喜悅。減少了很多塵勞雜念以此為基礎,於寂靜處專心思惟,最後水到渠成證得禪定。
二. 喜 , 慶幸自己能修瑜伽止觀,生起好樂歡喜的心。
慶幸自己能夠正式修習瑜伽止觀的方法,也就是好樂遠離障礙清淨的五蓋障,生起好樂歡喜的心,覺得這件事很有意義,喜歡靜坐,歡喜修止觀,而且是增上,非常有力量的歡欣仰慕這件事,非常好樂修習靜慮,由此生起極大的歡喜心。
瑜伽行者成就禪定正行,因而産生歡喜心,能夠修止觀,能夠漸漸進入定心調伏煩惱。
三. 安 , 身心調適成就禪定引發的輕安。
有貪瞋癡的人身心是不安的,身體不能適應靜坐,心喜歡跳躍式多采多姿的思惟,心不能安住在所緣境上;四肢僵硬不具柔軟性,也會抗拒這件事,身心都很粗重,心中煩惱很重無法專注,就好像去登山時,最初在山腳下往山頂一望,覺得好艱難,很想放棄,若沒有人一直鼓勵自己,常常會半途而廢。
瑜伽行者一定要有耐心,把身體先調適好,心就可以很快能與「定」相應。
四. 樂 , 身心輕安快樂及解脫樂。
瑜伽行者由於不斷努力,經過長期練習,身心就會改變;身心從粗重及種種的不適應性變成能夠調柔,能夠適應,身心就會得到輕安快樂;又因為遠離了身心的粗重性和貪恚害的煩惱而得到了解脫的快樂。
瑜伽行者證悟到的解脫樂,不是用想的,也不是用說的,這種樂是對自己有益的樂。然而屬於欲界的煩惱,不只在入定時煩惱不會出現,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時煩惱也不容易出現。
五. 三摩地 , 心在一個所緣境上持續不斷練習,依照佛法所說的道理去思維觀察。
如果只聞思而不靜坐,會發現雖然書讀得很多,有事情來的時候,完全沒有力量調伏煩惱。為什麼心沒有力量?
1 就是因為沒有修止觀,沒有培養覺性所以就沒有力量。
2 伏斷煩惱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常常如理作意,經常保持正念,雖然讀了很多,只是知識,不能讓文字發生力量,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就沒有力量。
以「出入息」為所緣境,心在所緣境上持續不斷練習,依照佛法所說的道理去思維觀察,就會得到三摩地了。
瑜伽行者已斷除了五蓋,又圓滿了歡、喜、安、樂、三摩地這五法。
瑜伽論告訴我們,修行要有耐心,不怕慢,只要有靜坐,都要生起歡喜心,如果有一點進步,煩惱的時間就會慢慢縮短。
六種出離煩惱的方法
慈,慈心三昧能對治瞋恚。
慈是給人快樂,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樂,最先希望最親愛的人得到快樂,然後是旁邊的人,最後是希望與自己有仇恨的人也得到快樂。這樣就不會對別人有瞋心了,也不會有損害惱怒他人的心,慢慢就能夠對治瞋心。
悲 , 悲心三昧能對治害。
悲是拔人痛苦,希望對於有苦的有情眾生,拔除他的痛苦遠離痛苦,讓痛苦的人也能得到殊勝的快樂。
有悲心的人當看見他人的痛苦,就好像是自己的痛苦,希望趕緊拔除他人的痛苦。若能對治傷害他人的心情,自己也必定是很快樂的,他人沒有苦就是自己的快樂。
喜, 喜心三昧能對治不樂。
不樂是指憎恨嫉妒,由於有憎恨嫉妒,對於他人所得的樂事不能生隨喜心,雖明知行善是應該的,但有貪瞋癡種子,所以他人的善行善事,福德慧德,會引起嫉妒心。
喜心三昧能對治不樂,隨喜一切有情的善法及殊勝的功德,能對治嫉妒的煩惱,對於他人興盛快樂的事能生起隨喜心,從心深處真實歡喜,就像自己得到興盛快樂的事一樣。
捨,說明捨心三昧能對治貪恚和愚癡。
修捨心三昧能對治貪瞋癡,捨有無記捨與善捨
「無記捨」:心無分別對立,雖然也受用諸欲,但心保持清境而不被干擾,對於一切有情都是平等心,沒有對某些有情比較親近或有怨恨,這是止的力量很強所產生的作用。
恩怨都是不決定的。有人跟自己很好,但是因緣改變,會吵起來。捨能對治貪恚,因此對親的人不要貪愛,對怨的人也不要瞋恚,公平對待。
「善捨」:是經過智慧的觀察,覺察到自己有染汙心的種子,使心處於清淨的境界,與善法相應,這是「觀」的力量很強所產生的作用。可以觀察到自己的、受、想、行,先接受自己有染汙種子,經過一段時間薰習,就能碰到好的境界捨離「貪」,如果碰到不好的境界捨離「瞋」,對不苦不樂的境捨離「癡」。
覺悟成就者也有喜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但這是不染污的。一位行者成就了,應該是歡喜快樂的,內心是平靜的。
無相, 無相心三昧能對治一切相。
一般人六根接觸六塵會有愛著,我們通常會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會對色受想行識所緣相的執著而產生貪瞋癡的煩惱與束縛。
練習不著相的無相三昧,明白「相」是有的,但「相」的本質是無常性、生滅性、變異性,主要可以破除我們對「相」的執著。
離我慢,自解脫能離我慢或所證悟中無疑惑能離我慢。
沒有覺悟成就之前有我執,總是依自己的角度看,有我執不但能生煩惱,也會產生疑惑。
瑜伽行者在修觀的過程中,內心有種種微細的我慢與心一起活動,認為只有自己會修,他人都不能修,這就是微細的我慢,這種我慢能障礙現觀。執著有我即會有高慢心 ,證得無分別智時,才能將我慢一分一分地斷除,如果能將最微細的我慢斷除,即能朝向證得究竟解脫,因為那時自己的內心不會再生出錯誤的思想見解,不會不如理作意而有所造作,而且對自己的解脫或所成就的無分別智也沒有懷疑,佛這麼說,就照著這麼做,到實證的時候,是不會有任何疑惑了。
覺悟成就者所成就的四種證淨
一. 這是因為佛這麼說,照著這麼做,得到了實證,對於佛再不會有任何疑惑了。
二. 依法而行得到成就,對法有淨信。
三. 對於依教奉行的聖僧,也由自己能依教奉行證得實相,而確信不疑
四. 對於持戒清淨能得定、依定能得慧也從經驗中證明而得淨信。
因此對於佛、法、僧、戒不再有疑惑,對於自己所證的無分別智也沒有疑惑。
瑜伽行者解脫已後,不會再依於分別我見生起煩惱造作惡業,而墮到三惡道,這時候自己能夠知道不墮三惡道。同時具足佛、法、僧、戒四種證淨。
05072022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三摩呬多地 (四)
第六地 三摩地 用心方法 及 第七地 非三摩地
第六地 三摩地(四)用心方法
修習瑜伽止觀的七個層次用心的方法
我們起心動念的關鍵在心意識的作意,是心性本具的功能。
七個層次是修行的根本,任何法門的修証,都是從「作意」開始 。
從欲界定經未到地定進入初禪到四禪,依「止」修習「觀」交互作用而成就,涵蓋了世間、出世間法的修証,比如「觀呼吸」,「念佛三昧」、「四念處」、「四聖諦」… 等等都需要修這七種作意。
一. 了相作意 : 分兩方面來了解。
(一)經由聞思佛法,知道了為什麼要修禪定,欲界定會有很多煩惱,自己心中有貪瞋癡時,正確的觀察且明白欲界種種煩惱的動相和初禪的靜相,為了斷除種種的煩惱,與禪定的成就,心裡發願修學禪定,有這樣的想法才會去行動,這個階段稱為了相作意。
(二)當我們觀察四念處身受心法做生命觀境時的了相作意。
1當我們看到好吃的食物時,觀察到內心升起「想吃」的念頭。
2當觀察到自己「想吃」的念頭時,再作意觀察貪吃所帶來的過患,心中所呈現的過患境相。
3 觀察到清淨無雜染的境相。
4修行者心念所現起的「金色身」、「光明」、「白毫」 等等境相、所念的「佛號」。
二. 勝解作意:想要超越與增強定力實際修習瑜伽止觀時的用心方法。
勝解作意是有力量的思惟觀察,這是斷煩惱的主要力量,比如「初靜慮」的「妙好靜相」的出現,是先觀察五欲的過患,遠離五欲的染著,出離了「欲界」的粗糙煩惱,當六根接觸六塵時,觀察身受心法心念有貪有瞋,能如實了知,當回到了清淨無擾的心境時,他也能如實了知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經常練習能形成斷煩惱的一種力量。
三. 遠離作意:能夠將粗的、很容易發現的煩惱放下。
經過不斷的修習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結果,自然會引生瑜伽止觀的成果,能觀察身受心法時,能清楚明白自己為何有樂受有苦受的原因,會累積具有遠離煩惱的力量,能遠離因貪心瞋心造作所帶來的重大憂愁。
四. 攝樂作意: 此時對於止觀的修習生起極大好樂。
心繼續安住在所緣境上,繼續的勝解、有力量的思惟持續用心觀察以後,就能棄捨比較細一點的煩惱。
隨著靜慮深化而漸漸顯現出來,就會有「喜」與「樂」。當「喜樂心」越強,六根接觸六塵時,就自然的不會跌到境界裡面,過去所會有的五蓋,會明顯的減少,心中有著無限的妙樂法喜。這時候會喜歡靜坐,愛修行。
五. 觀察作意:遠離錯誤認知所生的增上慢,安住其心於止觀加行直到究竟。
當處在「靜慮的靜相」中時,一切貪瞋心行,都會潛伏不出現;但是隨眠貪瞋種子潛伏不出現,不等於已斷貪瞋。若是想要知道貪瞋種子是否已止息,可以透過過去愛著的情境中去觀察,比如過去對咖啡特別喜好,就要由喝咖啡來仔細檢視是否愛著喜愛的味覺與香味,或者看到咖啡時,仔細觀察是否還存有對外境執取的習慣性。若是檢視到還有愛著時,就得重新深入觀察對治,精勤不斷的深入修習。
六. 加行究竟作意:正斷煩惱。
六根接觸六塵時從 順境產生愛著,逆境產生痛苦中,做不斷的觀察心中的貪瞋習氣,並且不斷的練習止觀來進行對治;或修「加行」對治特別深的習性,比如修「懺悔法」或「不淨觀」之加行等等。
七. 加行究竟果作意:是證得禪定的時候,得到輕安樂,喜樂受出現了,能夠正式領受禪定的功德。
從前面的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作意,不斷的、很圓滿的修止觀,就能得到初靜慮的利益,這時身心會很快樂,這種快樂要自己實際去體驗。
在有漏定時,暫時伏住煩惱,繼續練習止觀由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到第四靜慮,然後成就漏盡定。
第七地 非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地〉,依「定」「散」的作用不同說明為什麼不能得定
說明非三摩地有十二種相貌不能算是「得定」。
一. 前五識須託外境才能生起
修禪定要攝心專注,只有第六意識有此功能,前五識的體性不能恆常相續,要依託外面色聲香味觸的境界才能生起,前五識沒有像第六意識的這種功能。
二. 缺乏輕安
在欲界也有欲界定,可是沒有輕安樂含攝在身體裡面滋潤身心。
最低限度要證到未到地定才有輕安樂。
三. 沒有發心想要修禪定
這是指一類受用五欲的人,於色、聲、香、味、觸、男女等諸欲中,深深地生起染汙貪著,而且常常受用諸欲,愛著五欲的人,不可能要他修禪定。
四. 心還非常散亂
是指剛剛開始修禪定的人,對微妙的色聲香味觸五欲,還是隨順流動散亂。
五. 心無法持續專注
內心不能聚精會神地持續專注在所緣境,生起昏沈睡眠,會障礙得定。
六. 未證得未到地定
這是指剛開始修定的人,雖然沒有散亂心,也可以專注,沒有昏沈睡眠擾亂行者的心,可是還沒有得到進入了相等作意,此時雖然沒有散亂及昏沈,還不算證得未到地定。
七. 未證得初禪以上之圓滿三摩地
這是指這類修行人雖然已證得未到地定, 可是未證得加行究竟作意。
指修七作意時,還在前五作意的階段,此時未證諸根本定。
八. 雖證根本定,由於有愛、慢、見、無明、疑惑種種定中隨煩惱染汙
行者已經成就加行究竟果作意,證得諸根本定,可是對所得禪定有愛味、邪見、高慢、無明或者對佛法有疑惑等煩惱染汙他的心,這樣容易退失禪定。
九. 雖證根本定,也無定中諸隨煩惱之雜染汙,但於「入」「住」「出」定不自在
行者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成就諸根本定,心沒有煩惱的染汙,對禪定沒有愛著、邪見、高慢、無明和疑惑;可是行者對於怎麼樣入定、住定、出定,還不是很自在,不能隨心所欲,還是有障礙、有艱難。
十. 未得無漏定,心不清淨
行者雖然於定的入住出自在,隨他所想要的,沒有阻礙,沒有困難;可是他只是修得世間的禪定,不能永遠斷除煩惱種子,所得禪定終究會退失。
十一. 由於出定
行者已經得到禪定,也不退失禪定,可是他出定了。
十二. 退失禪定
行者由於有強大的欲境出現;或者身體生病,長期的重病,就不能再入定;或者他去做和事佬,幫人家解決糾紛;或者太疲勞;就會退失禪定。
05142022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第八:有心地、第九:無心地
有心、無心地 (一)
第八有心地&第九無心地說明心能夠起作用與不能起作用的狀態
地的意思是境界,什麼稱為有心的境界?什麼稱為無心的境界?
由五方面來了解有心地、無心地的相狀。
依十七地分別哪些是有心地,哪些是無心地
有心地 有心就是有第六意識在。
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這四地全部是屬於有心地。在〈無尋無伺地〉當中,第二靜慮 第三靜慮 第四靜慮 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四個屬於是有心地。
無心地 無想定、無想天、滅盡定。
無想定,是指一般人,修到第四靜慮,執著無想天是真解脫,厭棄「想」而嚮往「無想」,依此修行而使前六識停止作用。
無想天,是修無想定所感得的異熟果報。
滅盡定,四禪八定都很自在了,前六識停止作用 、第七識微弱可暫時停止作用,受跟想,停止作用,稱為滅盡定。
而其它〈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都通於〈有心地〉及〈無心地〉。
依心有沒有顛倒,心亂、不亂來區分有心、無心二地
無心地 心亂 指一般人由於不正思惟,對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執著。
1 「常」顛倒 ,色受想行識的一切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無常的,但是一般人的不正思惟認為是常住不變。
2 「樂」顛倒 ,世間是苦,這色受想行識本質是苦,而我們認為是樂,這就是苦,這就是顛倒。
3 「我」顛倒,執著「有我」。我們之前說過 「我」也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假立的,但一般人會認為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
4「不淨」而認為是「淨」,這都是顛倒。
心王是無記性的,不能說是善或惡,但是與不善顛倒的心所在一起就成為惡心,與善的心所在一起就是善心。顛倒的時候,心失去它的本性,這時名為心亂。
因為這個心的明了性,明靜性,被那個亂、煩惱破壞了,心的本性被破壞了,所以叫做無心。
有心地 心不亂
行者若是經過戒定慧的熏修,沒有常樂我淨的顛倒執著,這是長期的要修奢摩他,修毘缽舍那,修四念處。修的成功了,就能真實遠離常樂我淨的顛倒執著,才能夠不顛倒。
行者應時時觀照這一念心,如果發現自己有煩惱,就知道已陷入不正思惟的顛倒中,這時應該提起正念,了知一切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就不會被自己的煩惱顛倒擾亂。
依心有沒有因緣生出來,來建立是有心地還是無心地
心不能生有八種因緣
1. 心要依止六根它才能夠活動,所依止的根若被破壞了,心就不能活動,就不能生起。譬如說眼識,它要依止這個眼根,眼識才能夠活動。這個眼根若壞了,眼識就不能見了。
2. 識所緣的境界沒有現前,心也不會產生。所緣的境界不現前,那心也不能生。一定要有所緣的境界,那心才能動。
3. 如果沒有作意心所推動,心也就不能起作用。
如果根沒有壞,所緣境也現前了,就是缺少一個警覺的作意心所,叫它起來到所緣境那裏去。這個作意心所如果不作意觀察,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也不能生起作用的。
譬如說看見一個可愛的境界現前了,去警覺這個貪瞋癡的心起來,警覺這個貪心起來,去緣這個可愛的境界,這時候會有愛著心。或是警覺你的智慧起來,不警覺這個愛著心起來,那麼愛著心就不能起來。
4. 沒有得到心生的因緣。如果沒有親近善知識,沒有聽聞正法,沒有得到初靜慮的人,不能了解初靜慮的心;沒有得到第二靜慮,就不了解第二靜慮的喜受、樂受;沒有得到第三靜慮,就不了解第三靜慮的樂受;沒有得到第四靜慮,就不知道第四靜慮捨受的境界。
5. 是指令心生起的條件被其他的因緣所障礙,心就不能生。
當我們有一個順心的境界出現了的時候,會有一個作意心所,心就和如意的境界相接觸了,心裏面快樂。這時候這個苦惱的心情就沒有了。因為這個苦受和樂受是不會同時出現的。所以樂受的心情起來的時候,苦受不能活動。同樣的,苦惱的境界出現的時候,這心情感覺到苦,樂也就不能出現。
6. 證得靜慮時,就不生欲心了。
若是佛教徒,他能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把這個有漏的貪瞋癡都斷了,他成就了聖道以後,也就是這個貪瞋癡不能生起了。
7. 是指永遠滅除貪瞋癡慢疑煩惱的種子,所以不再生煩惱心了。
已經滅除生心的因緣,心不能生。已經究竟斷除三界我愛我見我慢我執煩惱的種子,從此六根接觸六境,都不會生起煩惱的心。此外如入無想定、生無想天及入滅盡定時心也不起作用。
8. 是指心剎那生後,剎那就消滅了。
就是說一剎那間這心生起了,這一剎那就要滅的。滅了以後,這一念心就是不能再生了。又生起下一念心了,已經不是剛才那一念心了。
又譬如說是我昨天看見你,我今天又再看見到你,再見的不是昨天的那個人了。所以是不能有昨天的因緣了。
有心地 具足心生起的因緣。
心生的條件是必須 1. 六根沒有破壞 2. 所緣 ,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現前 3.能生心的作意心所正起,心才能夠生起 4. 已得到靜慮 5. 是指令心生起的條件沒有被其他的因緣所障礙 6. 沒有伏斷煩惱 7. 還沒永斷貪瞋癡慢疑煩惱的種子 8. 心未生 只要因緣俱足心就起作用。
根據心的不同狀態來表示有心地還是無心地
無心地 有六種狀態。
1. 無心睡眠位,指很深沉、極重睡眠 ,別人說話都聽不見了沒有作夢,就是前六識暫時停止作用。
2. 無心悶絕位,是指暈倒或生理上受到重的衝擊、打擊,悶絕了,前六識暫時停止作用。
3. 無想定位,欲界的眾生入無想定時。
4. 無想生位,指得無想定所感得的異熟果報。
5. 滅盡定位,入滅盡定時。
6. 無餘依涅槃,入無餘依涅槃。
有心地
指除了以上六種狀態以外,其他的情況都可稱為〈有心地〉。
依第一義,依佛法最殊勝、最究竟的道理來建立有心地、無心地
無心地 無餘依涅槃界
佛是從對三界有漏的無明煩惱是否斷盡,來分別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
只要在三界中,有受有微苦,就不是無餘依涅槃;必須出三界,只剩如來藏真心獨存的境界,才能稱為無餘依涅槃 。
所以依第一義建立,是指最究竟、最殊勝的道理來說,只有無餘依涅槃是無心地。
有心地
除了無餘依涅槃界,其餘無心位,都只是前六識暫時停止作用。
05212022課程摘要
參考妙境法師瑜伽論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