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Q 37: 有人聽說不吃早餐易得奧茲海墨症,斷食超過16小時也會易得膽結石?該如何?
在這世間所有方法都是因人而異,有人適合有人不適合,僅供參考,找到自己相應的方法,歡喜的去進行,原則上是不強迫自己,文獻記載間歇性斷食還是有很多好處的,若是您內心還是有疑慮可以選擇
1. 一週1~2次進行。
2. 太好吃、太開心、吃太飽時進行。
3. 改為只做12小時只讓消化系統休息。
4. 聽身體的聲音餓了就吃。
5. 斷食期間,喝黑咖啡或茶。
6. 也可以選擇不要進行或依照您相信的方式去給您身體補充能源。😀
另外所有的方法都只是過程,您獲得好處後,就可以靈活運用它。
Q 36: 瑜伽論為何稱為生命的科學?
瑜伽論共有十七地,可以作爲探索生命的行者練習的次第與方向,以彌勒菩薩的思想慈悲喜捨為主,配合上色身的健康加上思想上的調整,大道至簡,但簡單又具體。
十七地雖然很多很複雜,內容大體上可分成以下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八識的角度來理解生命的運作。
1. 五識身是如何運作,有哪些功能,有哪些侷限與心意識如何運作?
2. 生命的相狀:了解這世間三界的生命相貌,生命從哪裡來?死去哪裡?如何生?如何死。
第二部分:心意識的運作。
1. 了解心意識如何運作,改寫習氣已定的運作模式。
2. 了解自己這個生命載體之後,如何透過飲食鍛練達到身心健康,甚至要比一般人更營養更健康。
3. 要有Yama 、Niyama(戒律)是要先有健全的人格性,身心都要健康,走上修行的道路才不會心理扭曲與自我理解錯誤。這些都是前行,資糧道具足之後才能具足信心。
第三部分:一步一步練習止(定)觀(慧)雙運。
逐漸達到三摩地、三摩地圓滿、三摩地自在的生命狀態。
不斷薰習,精進而沒有強求、沒有壓抑、沒有苦行,自然水道渠成,瓜熟落地,達到身心靈的合作無間與源頭相應的瑜伽生命狀態。
第四部分:詳細說明不同性格的修行法門。
第一個是阿羅漢的苦集滅道。
第二個是緣覺的十二因緣。
第三個是菩薩自利利他的六波羅蜜。
這樣三種不同的練習,結果會達到相應的狀態就是有餘依涅槃跟無餘依涅槃。
Q35: 同學問到練習時,肌肉抽筋的問題。
造成抽筋的原因很多。
會抽筋的肌肉也有可能是平常較少動到的,突然間反應不過來,突然收縮導致劇烈疼痛的現象有時候比較輕,有時候比較重或是肌肉過度疲勞都會造成,可以透過伸展的體位法,透跟自己身體對話來幫助。
也有可能是水分不足電解質不平衡、身體有了病變或是D3鈣鎂等等的微量元素不平衡的狀態。
這些不平衡的狀態要找醫生做詳細檢查才能找到原因來改善它。
Q34: 老師,請問做火呼吸時會有很多感受 也流淚這樣代表什麼呢?
初學者,因為透過練習,身體會吸進更多的氧氣,累積在我們身體裡層的情緒會被觸動,就像我們平常很自然地會想打哈欠、歎氣、流眼淚,有莫名的難過、悲傷的感覺會浮上來,或是有憤怒感受會產生。這是自然的情緒釋放,也是一個潔淨過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觀察自己的生命相貌。不管您感受到什麼,不要捲入到思想中,溫柔地無條件的疼愛自己、不對抗不批判的繼續練習,每次練習完後能夠覺得放鬆舒服就好。如果不舒服就先停下來,休息之後然後再練習。
經過一段時間練習,應該就會變得溫和。
如果是喜悅的感覺,是能量通過心輪產生的感受。
Q 33: 做火呼吸胃會漲氣,或氣卡在喉嚨,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
下面列舉幾個注意事項:
1. 任何形式的瑜伽,在飯前或飯後3小時練習,盡量保持胃是空的。
2. 瑜伽飲食,盡量選擇清淡食物、多加入纖維和液體、選擇空氣流通、通風良好的地方練習。
3. 需要經常保持您的排泄系統功能正常運作。Kapalbhati 火呼吸,會有大量淨化的血液在該區域流動,它會讓我們更清醒與專注,潔淨身體與心靈阻塞的地方,因為火呼吸會用力推動腹部與根部肌肉,如果您的胃腸中有尚未消化的食物,有時候就會出現脹氣,這是正常的。
4. 至於卡在喉嚨部位,我不知道您卡住是什麼狀況,如果只是不順,那麼請放鬆與調整坐姿,使練習時沒有壓力急迫感。
5. 建議先練習體位法、喉呼吸法、還有交換鼻孔呼吸法,再進行火呼吸。
6. 練習呼吸法與體位法時,請完全尊重自己的身體,不要強迫自己的身體,您可以減少做的次數,一開始以25次進行,進行一段時間,身體沒有不舒服,再增加到30次,以此類推進行,還有吐氣不要過度用力。
Q 32: 火呼吸 Kapalbhati pranayama 有沒有人不適合練習的?一般練習多久?
如果您有心臟問題或高血壓、任何脊柱疾病、呼吸道感染或嚴重眩暈,那麼就不要練習火呼吸。如果您懷孕了或是月經期間,也暫時不要做kapalbhati pranayama
初學一般建議在早上練習,時間為五分鍾,當身體有任何不適,比方氣不順、頭暈請停下來練習。
也可以先以數量來計,先試試自己可以做幾次,好比從30次開始,很順沒有不舒服,就可以增加到40次,微調增加,過程中以不強迫自己的身體為原則。
Q 31: 課程裡的內攝、請問那是什麼?如何自己練習?
大乘瑜伽練習是將生命各個方面水平提升至新的平衡能力的練習。
Hatha yoga 我們從Yama(外在戒律) Niyama(內在自律) Asana(體位法) Pranayama(呼吸法) 首先調整身體、調整呼吸,成為健康的載體。現在到第五個Pratyahara 內攝(內觀)。
要進入Raja Yoga 調心之前,pratyahara 內攝做爲橋樑,要淨化與活化生命能量,主要是聚積能量在中脈,當中脈能量聚足,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條件下,沈睡的生命能量 (Kundalini) 將被喚醒,而此生命能量將進一步引發更深層次的淨化,此時可說瑜伽行者開始得到了「自覺」。那麼Dhyana 第一靜(禪定)會自然發生。這是瑜伽修止觀的基礎。也是為以後離開坐墊回到生活中防護好自己的六根做準備。
要防護好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像六扇門,與外面複雜的世界做連結。
一般,當我們每天跟外界接觸,依照習氣取相與隨自己所好的分別執著,能量不斷的因起心動念而漏失,呼吸也會變得紊亂,在定力能量還沒培養起來時,為了避免外在世界的干擾,六根門頭先關起來。
1. 先從Asana 與pranayama 進行內觀,陪著呼吸如實觀察自己的身體以及感受不加以批判,讓注意力轉向內在世界,進行身體與意識放鬆且注意力集中的練習,然後進入盤坐進行內觀:瑜伽前階段的呼吸法已訓練好,一入坐,心很容易進入「穩定平衡和諧」狀況,能量便容易聚積在中脈。
2. 在生活中:我們有五種感官: 眼、耳、鼻、舌、身,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相對應的是形象、聲音、氣味、味道和觸感。一般心會經過這些感覺而向外放逐。跟Asana 練習一樣,培養覺知,心陪著呼吸,練習不受外境干擾,盡心享受生命、去充分感受與體驗任何人事時地物,讓每一個輕微的感官接觸都會感受到美和感動。再藉由感官收攝活在當下的練習,讓我們的精神從感覺被外部事物的強烈吸引中跳脫出來,能同時體驗內在的安祥與外在的美好。
Q 30: 為什麼在接觸因果律後會產生恐懼感?如何能跳脫不受因果輪迴的限制?
因果是人類行為的導航GPS,雖說已種下設定為果的因,但因為我們有自由意識可以去改變緣。因要有果,它需要有緣,與增加它成為果的緣,就好比種豆要得豆,一定要有種豆的人還要有陽光、水、肥料…的增上緣。
有些人為什麼在接觸因果律後會產生恐懼感又如何能跳脫不受因果輪迴的限制?
接觸因果律會有恐懼感是因為對因果律還不是很瞭解而且把自己放錯位置。
物質世界本是有因有果,從大自然到人類都一樣的定律,過去的因是現在的果,我們唯一能掌握的是現在,把現在做的一切變成是未來果的因,這理論是科學的並不神秘,學科學的人會比較容易明白,但一般我們比較少用在了解人類自己生命本身。
學會能理解這個道理,主要是要我們深入了解因果之後,當我們在人生路上碰到困難時,通常是採取負面的情緒,怨恨、惱怒、煩、嫉妒、懷疑等等,而破解的方法是思考這些困難能給予自己帶來那些機會與好處,並不是要逆來順受,而是要超越它,轉化改變思維方式與自我的認知能讓自己更平衡與更有智慧。
人們常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雖說我們常常說「認真做就好,我們不要太在乎結果」,但是從結果,可以看到我們的「因」做的對不對,如果說,練習瑜伽是福慧雙修,應該是活得越來越開心,福報也會增加智慧也會增加。若是學習後沒有變好,或者是越來越差,那我們就要看看我們這個「因」,是不是還沒有做對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還在心不清淨煩惱很多的輪迴中?
所以就要看我們的生命中的我們的身語意是染著的還是不染著的,然後從這出發點再去做調整與改變。
地球是一個遊樂場,你可以選擇遊戲項目,如何過關卡關,完全在自己的意識如何從負面消極轉為正面積極。
用接受與面對的心,過去已經過去,沒有人可以改變,再多的懊惱也無法改變,但未來還沒有到,所以去掌握現在能做善的事,未來才能有可愛的果實。
掌握當下邁向未來,是真正力量的來源。向前看,你想要一個怎樣的未來的你,就從現在做起,未來的你會更精彩,這正是因果論要教給我們的道理。
Q 29: 碰到生命課題時,心境會有幾種階段去經歷與進行改變?
每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難免會有大大小小要走過的坎,在經歷這些過程中,每天會因身體能量狀況、為什麼是我、不甘心、埋怨 、著急、焦慮……的心念會不斷起起伏伏,有可能像被海水淹沒一樣的辛苦,無力自拔。
一般我們說,碰到世間法裡的不可愛果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的生命課題。每個人都有生命課題,可以讓生命成長與超越,當然往往是道理知道,可是心就是過不去,真的很辛苦。 但是,總不能讓自己一直停留在這種狀態下……因為生命之光會變暗淡了。
若是已經經過一段時間練習的人 首先,念頭裡要是能選擇接受了,接受在我們生命裏發生的一切事,也就是臣服,那麼心境會慢慢變得平靜。此時內在般若智慧,會知道如何積極幫助自己,用種種方法將自己從煩惱恐懼害怕中撈出來,當然還是會起起落落,都是自然現象,不用去壓抑,順其自然。 但要有第二件事要做,就是當自己意識到時,把它帶回來呼吸上此為正念(mindfulness),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回呼吸上,取代了雜亂的思緒,可以透過靜坐練習。
接受之後,要讓自己改變的念頭好比是黑暗中的一盞燈,也就是指引我們的那道光明,順著光明,生命之光會再由暗淡轉亮,內在般若智慧也會幫助自己去面對與帶領著自己找到方法。
Q 28: 主題:造成能量流失的五蓋。
五蓋是會障礙跟意識源頭連結的五種身心狀態,這五種障礙是貪、瞋、掉舉、昏沉、懷疑,會有以下的生命相貌:
第一個 貪著:是指眼耳鼻舌身,在受用色聲香味觸境界時,過於追求,使心被誘惑無法安住而起了煩惱。 另外過於追求菩提涅槃果,也是一種貪著。
第二個 瞋心:是煩惱多、且放不下錯誤的念頭、不開心、心浮氣躁、失眠、無法生起慈悲心。
第三個 掉舉:胡思亂想、思前想後、懊悔、魂不守舍、念頭多無法專注。
第四個 昏沉:常常覺得睡不夠、常常覺得累、懶得動腦,一打坐就睡著。
第五個 疑心:懷疑、不安、沒自信、對現實不滿。
若有這五種狀態,生命能量會無法聚集而不斷的流失。而且身體也會很沉重,身心很難有輕安的覺受。
Q 27: 還沒有心解脫遠大目標的人,若是只想追求或過著幸福的生活,有沒有這種方法?
方法有兩種:
第一個方法就是布施。
分為錢財布施、無畏布施、和法布施三種。 布施財富的話,會生到富貴人家裡,這裡指的是財布施。而法布施是「用智慧說法給別人得到幫助」。無畏布施是要自己心安,也能讓別人心安。法布施和無畏布施是需要修練的。
第二個方法,持最基本的戒律,也就是瑜伽 8-1 Yama 的練習:
包括非暴力、培養觀察真相的能力、不偷竊、不執著感官享受、潔淨貪、瞋、癡、慢、疑的種子等五種身語意的練習。 這是因,那麼果是什麼呢?果的話就是會生在有道德的父母家、富貴且容貌美好端莊、具足了人所喜歡的這樣的容貌、會是一個有學問的人、還能夠善於說話,人緣好,不吝嗇、他自己能夠安樂歡愉也可以照顧一切的親戚朋友、又不高慢不輕視別人。
每個人有每個人生命不一樣的因、縁、果,這是提升我們自己生命品質的方法。
Q 26: 世間人為何會有恐懼呢?
人們通常沒有真正去了解恐懼在哪裡。 現在我們先來了解為什麼會產生恐懼的這樣的一個心態。 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指的是有些世間人是具備有享樂的條件的。 比方,像是生活富足,有東西吃,有車、有衣服、有生活用的用品、可以有一些娛樂,還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現在的科技產品……等等,不餘匱乏。又身體健康沒有病痛,也還沒有衰老。所以這些如果都具備的話,在世間來講,我們稱之為有福報的人。也就是生活在富足安樂的狀態中。
當在享樂的狀況下,人就會為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過度的擔心,比如怕身體不健康或者錢不夠,或者天災人禍……然後產生這樣一個恐懼或恐慌,這就是世間人常常會有患得患失的現象。 另外一種狀況就比較辛苦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那有苦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呢,我們都會想趕快離開這個苦的狀態。
苦可以分為事情本身與心理狀態。 有些事情是不定業,比較容易解決,心裡的煩惱也不會停留太久,可是有些事情已經發生了,較難改變,甚至於無法改變,那就真的非常辛苦了。 事情的苦加上心裡頭的苦,是一種苦上加苦的苦苦狀態下。 能改變的事情,可以用各種方法來幫助自己,尋求改變;另外一個我們能做決定的是我們的心,先把自己從煩惱苦惱中撈出來,如果不行的話,就會一直停留在心裡很苦,事情又沒有解決的雙重辛苦中。 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有生命的課題,當我們面對生命課題的時候,我們的心不被這一些生命課題打倒,而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情,然後慢慢地能夠不受這個苦束縛,這樣的能力是可以練習的。
Q 25: 現代人常常會有抑鬱心理狀態的發生,練瑜伽有幫助嗎?
抑鬱症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人有這種現象。據統計,世界上有3%的人患有抑鬱症。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以尋找答案和解決方案。
從瑜伽的角度來探索,抑鬱的發生有很多原因,通常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它與習慣,思維方式,所經驗的人、事、時、地和物有關。一般來說,是面對外界時的身心太過於敏感,過於關注自己的身心表現和感覺,經常思考過多。例如:過多地關注別人的眼光,太在意父母眼中的自己,或者有更多的內心無法滿足的期望,以及各種認知問題。如果外界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將無法接受,亦無法適應無常變化的壓力,壓力會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將使體內賀爾蒙失衡。
生命本能為了保護自己會有情緒,情緒在一天中會有些變化起伏都是正常的,有時快樂的時光多,有時不快樂的時光多,就像感冒一樣,感冒可能是輕度或嚴重的,輕度通常自己會好,而較嚴重者,失衡超過50%,並且持續不斷地感到不快樂,那麼累積的負能量使得身心出現以下現象:壓力和焦慮,脾氣暴躁,睡眠品質差,惡夢,失眠,莫名的緊張,恐懼不安、躁動,無法放鬆,出現身體疼痛,長期疲勞,不健康,或因身心創傷消級頹廢,甚至走向死亡的生命相貌。
當您發現自己或您的親戚和朋友有這種傾向時,請先不要將這種情況視為生病,是生命向我們發出了訊息,讓我們能夠重新審視並調整我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使其恢復平衡。
如果決定要改變,則必須更改思維方式,改變當前的思維方式才能改變未來的情況。如果採用相同的思維方式,結果是不會改變的,但改變自己和戰勝自己並不容易,要先接受自己的每一種狀況,並不是要放棄而是接受後才能有效正面積極的改變,這是要透過長時間練習,可以找專業人士諮詢找出方法改變。
如果您選擇練習瑜伽,它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當然,您也可以在進行諮詢時同時練習瑜伽。
一. 在平常的生活中轉移注意力,外出旅行,結識開朗的朋友聊天,多接觸音樂、大自然和陽光,不要想太多,把身體活動起來,或參加正宗的信仰活動,學習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有趣的事物和有意義的事物,可以讓您過上幸福而自信的生活。
二. 練習瑜伽是一種幫助您擺脫這種心理狀態的方法。
1. 我們需要潔淨身體:練習體位法和呼吸法。
2. 持戒 (Yama):種好的草才能慢慢潔淨心田裡的雜草。
3.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使用瑜伽飲食觀/斷食法/清潔法,飲食要適量,盡量吃令人愉悅的食物,不要吃得太少,也不要吃得太多,睡眠適度,不要日夜顛倒。
4. 通過靜坐冥想練習專注、靜心、淨心,積累能量,作為開啟智慧的條件。
5. 正念:行、住、坐、臥,訓練自己在出現妄想時觀察呼吸盡快回到當下的能力,您才有機會跳出原來的思維方式,改變原來的思維方式才能改變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思想,終究能脫離抑鬱陰霾的心理狀態,活出陽光的自己,培養具備正直善良的條件,有希望一定會有力量與奇蹟,可以克服與面對生命中種種無常變化與難處。
最後提醒:練習過程中有任何問題請跟老師討論。
Q 24: 素食或肉食?
素食不是出於戒律,也不是出於我是佛教徒,也不是吃素才是佛教徒。這樣的素食主義太形式化了,吃素是成佛當家作主練習方法中的其中一種入門工具。
我個人的經驗是,當開始練習時,希望能藉著快速潔淨身體,為了縮短時間開悟,要先選擇吃素。
沒有開悟以前,心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不能當家做主,飲食容易以慾望為前提,會產生惰性能量,導致氣脈堵塞而昏沉。這種情形下,吃素可以有較多的悅性能量,而保護好自己的心靈,最終可以斷除五戒中的「殺」戒。主要用意是要斷除心靈當中的,對他人的傷害與培養禮敬生命的存在。
開悟後你可以自行決定,你也可以是素食主義者,但也不一定非要是素食主義,可依自己的居住地條件或自己身體等因素而決定。我們的身體必須仰賴食物與呼吸維生,若只是滋養我們的生命,那麼只吃我們所需要的,而不是因滿足口慾去傷害別的生命。
若能明白素食的真實義,並不是一邊吃素一邊做傷害他人的事,盡量以慈悲不傷害他人做為出發點。 吃素是一門學問,如果選擇素食,請找專業人士諮詢,用正確的方式素食才不至於營養失衡。
Q 23: 有一定要打坐嗎? 什麼時候才可以不用特定形式打坐?
答案是肯定的 ,要打坐。可以有各種姿式,但還是以七支坐,像金字塔的形狀一樣,聚能量效果最好與坐的時間最長久。打坐後,可以使腦筋更清楚,理解力變好,像萬里晴空一般。沒有打坐理解力較差,嚴重者常不明白事理,像烏雲密佈蓋住一樣。打坐時,無法入定,就要先解決身體的問題,從體位法與呼吸法下手。
當有一天能體會空性現量無分別,回到如來本來的生命狀態時,那麼行、住、坐、臥,都可以在禪定中,此時就不需要以特定方式打坐,可以自行決定。因為一旦開悟後,注意力會從外在轉而觀照自己的內在,沒到達奢摩他(止)的時候,不能夠改變自己,達到奢摩他時,會有很多的能力,其中有一個能力,就是能改變放下自己錯誤的認知與思維,然後跳出被自我束縛不斷輪迴的煩惱。
Q 22: 從瑜伽角度談養生?
可分為身與心四種護養生命的方法。
1. 段食,就是我們日常分三餐的飲食,種種飲食就能讓我們有力氣。
2. 觸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與色聲香味觸接觸的時候,心裡面快樂,心情喜樂,這 也是一種飲食,能使令我們的生命體得到滋養,心情快樂能令我們身體健康,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要觸惱別人,多一點包容,多給 別人一點快樂,你說一句話,讓別人心情好一點,因為得到了喜樂,生命體就得到滋養了。
3. 意思食,是經過了一番觀察思維,內心有了強大的願望,因為是主動歡喜去做,有了希望產生力量,內心感到喜悅。
4. 識食,這個識即阿賴耶識就是前面的段食、觸食、意思食的依止處,這是生命體賴以生存最重要的一個,因你想做甚麼,要做甚麼,都從這裡發出力量來的。
我們若具備以上「四種食物」就能維持這個生命體活潑的、健康的生存下去。
Q 21: 打坐跟睡覺以修行者來講是不同的兩件事。
若是以物質世界的身體而言,打坐與睡覺都可以作為修復身體的方法,但還得依照當事人的身、心、意識狀態而定。若是第六意識還活躍著,那麼打坐時,妄想念會很多、很散亂,無法專注,能量自然聚不起來。若是睡覺時,會出現做夢的狀態,睡眠品質就不夠理想,會影響第二天的精神。
打坐時,專注觀察呼吸只是它練習的前階段。後面還有止觀要進行。到達「止」的境界,也就是培養定力,停下妄想,不使能量留失亂竄的方法。然後再轉而「內觀」,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是可以連結內在智慧,超越維度的所思所想,當具備了止與觀的能力,就是所謂的三摩地境界。
Q 20: 學習Yama 之後與人相處之道 — 和諧
人人皆有佛性, 只因為每個人的意識思想而產生各種分別執著。
進而形成許多不同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所以才需要做溝通學習, 尤其是需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家人, 若大家能有個共識達成, 相處中掌握一個 「你舒心,我也舒心」的原則,而又不失自我, 那麼便能譜出和諧的生命旋律。
Q 19: 健康的完美主義與不健康的完美主義
健康的完美主義,是指在無我執的狀況下, 對人、 事、 時、 地、 物、 樣樣都要求能充分做足準備。
不健康的完美主義,是指往往因為不明白而產生錯誤的期望, 有期望就會有得失,而且因自我執著的偏執性, 無法有智慧看清事實的本質, 從而產生一連串的焦慮、煩惱、懊惱、埋怨、自我批判、種種痛苦的生命樣貌。
Q 18: 在常常覺得能量不足的狀況下如何讓能量快速揚升?
分兩個階段:
a. 首先,先以借光方式, 經常曬太陽、補充營養、接近大自然、接觸正能量的人、事、地、物。練習以Hatha Yoga 為主,可以以禱告方式,尋求你的神、佛加持。
b. 當心靈頻率慢慢穩定下來, 可以加入Raja Yoga 練習,此時自身意識的空、明、樂會慢慢增長。
Q 17: 瑜伽能治病嗎?
瑜伽是身心靈的淨化練習,是一種養護生命的方法。
若是不定業,皆是由不當的思想、情緒、 行為、生活飲食等,種種習慣所造成。一般來說,大致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可以有所改變與預防。但到達目標不是靠衝勁,而是養成良好身、語、意的習慣。
Q 16: 學習瑜伽後的自我觀察
開始練習經過一段時間後,回過頭來觀察自己:
• 自己改變什麼?
• 有得到甚麼好處?
• 放下些甚麼錯誤的觀念?
Q 15: 彌勒菩薩的性德
慈:製造歡樂,給與人快樂。
悲:拔人之苦。
喜:讓已經擁有喜悅之人,能繼續維持喜悅狀態。
捨:幫助學習禪定的人,能真正了解三摩地的境界。
Q 14: 八苦為何 ?
分別如下:要不到、愛別離、怨瞋恚、五蘊熾盛、生、老、病、死。
這是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所經驗過的總總現象,只要是人無一能幸免。佛陀道出人生有八個苦痛, 不是要我們消極的停在受苦中, 而是指出一條通往極樂世界的道路讓我們能遇見幸福。
Q 13: 對開悟的錯誤理解
開悟是練習的起跑點, 從知道,到做到,往往要花上三十年時間來提升心靈頻率。
所以開悟的人, 還是有生老病死, 還是要吃飯要睡覺,跟一般人是一 樣的。對願意修正自己心性行為,以及想離苦得樂的人,都要抱持禮敬的心,而不要用自己的主觀性妄加揣測與批評。
Q 12: 對「放下」 的錯誤理解
會起煩惱主要是因為 : 我痴、我慢、我愛、我見。
往往我們被自我意識所蒙蔽所產生煩惱, 又無法知道自己執著盲點在哪?
「放下」指的是能觀察到自己執著錯誤的思維模式,進而願意超越自己大腦意識所想。而不是放下事情不做。相反的,因放下執著而有智慧把生活中的事情處理得更理想。
Q 11: 修行開悟的人是不落因果還是不昧因果?
我們人的身語意造成的生命軌跡,都會被記錄在我們的Alaya。所謂凡走過必有痕跡,一般人就是依著這方程式去經驗人生,修行人同樣要受報,只因為修行後,意識的空、明、樂,讓他們能更有智能的自在受報。好比,以前窮困,欠別人一萬無法還錢; 現賺錢能力足夠可以賺更多錢,以前欠的錢還是要還,只是有能力了,所以可以輕鬆自在的還。
Q 10: 有個新進學員說她以前在學瑜珈的時候, 膝蓋會疼痛,是會這樣嗎? 若會,是如何造成的?
瑜伽是身心靈的「修復」, 以「調身」來說, 包括了,戒律、生活方式、飲食觀、清潔法、體位法。其中“體位法”,是在調正身體的脊柱與骨盆,放鬆筋膜與平時不正姿勢所造成的肌肉緊張,以及訓練該有力量的肌肉有力量。各種體位法也會幫助認識自己的身體。若在這種認知前提之下學習,一般是不會有過度伸展的狀況。
依照學員本身的需求有很多輔助工具,比如說,瑜伽磚、繩、毯子等等來做幫助。也會調整學員要強的心態,讓學員自己明白,不要在錯誤的方向與位置做練習。簡單說,基本上是在復健與按摩,就好比在醫院復健是有復健師,而瑜伽體位法是發生前的預防,與發生後的復健。
當然造成疼痛因素很多,總的來說不通則痛 ,也有可能是以前受傷的,若還持續疼痛,可以建議先去看醫生。
Q 9: 需要多久能修復?
重點在於正確的心態與正確的方法做練習,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需要的時間因人而異。
Q 8: 一個星期要練幾次?
若身體已經出現明顯狀況或疼痛而需做身體的修復, 每天練習以不少於40 分鐘為原則。 若只是預防性質,一星期三次。除了練習外, 也需調整生活作息,還要時時有意識的提醒自己正確的各種姿勢。
Q 7: 如何處理內心焦慮的種子?
焦慮煩惱種子是很多現代人的通病,也是憂鬱症的前身。
面對焦慮的方法很多,比方以考試為例,有人會充分準備來解決焦慮,而有人是用考爛了也無所謂來解決焦慮。至於瑜伽練習是回到觀察自己的呼吸上,讓能量能持續在中脉上積累。在心理狀態,先能接受自己有焦慮的種子,不去批判自己(這是完美主義所擅長的),先不餵養焦慮種子的能量。心在平靜狀態下, 你的內在智慧會告訴你,你為何焦慮,需不需要焦慮,如何面對與處理令自己焦慮的事。
一開始是不容易的,經過不斷練習,當能量不被消耗而能開始進行累積時,慢慢就會減輕焦慮症狀。
Q 6: 定力會不會退失?
能量在中脉流通聚集的多寡,決定了我們的定力。
它區分為 有漏 與 無漏, 顧名思義,在還沒到達無漏之前,都還是有漏狀態。
所以定力會因能量不足而有退失現象,導致心的動亂。
怎麽樣才能不退呢?要不斷的入定,不斷的熏修,這樣子,不斷的訓練自己,你才能成就不退,成就了以後不會再退失了,所以那個不退,是由修行練習来的。
Q 5: 吃素、吃葷、吃齋 的謎思
素,是不殺生,主要泛指不自殺也不殺人,對生命的尊重。
葷,指的是五辛,即葱、大蒜、韭菜、洋蔥、蒜頭。
齋,指的是過午不食,以現代話來說是19小時斷食。
Q 4: Kriya : 活在當下練習
這詞彙很多人經常聽到,可能也沒去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當然也無法用在生活中,更沒辦法體會。
能時時刻刻活在當下的人是大成就者,也就是前面說的無漏狀態,祂是一種身心靈合一的狀態。
現代人常感覺壓力,因自我想像,造成很多的不安和恐懼。活在當下的練習是把自己拉回到呼吸上,然後開始感受當下的自己在那裡, 在做甚麼。 比如吃飯 ,好好感受味道,或者喝一杯咖啡,好好品嚐它的溫度香味等等。一開始練習會不容易,如若能每天練習十分鐘,那麼長久下來,你會發現你的壓力被解除,而變得更快樂。
Q 3: 疑情與疑心
疑情是開悟,即開智慧之母,人生中若有疑惑不解,透過靜坐累積能量,你的內在自然會給你答案。
疑心是沒信心、不相信、不能信任,如此是會障礙入三摩地,定,無法發揮心靈的力量,也會影響免疫系統。
Q 2: 放空與空性
放空:讓自己暫時忘掉一切,好好的休息一陣子;或是暫時抛開世俗的一切,放鬆自己,讓心靈沉澱,有些還錯解讀成發呆、目光呆滯。
空性:没有雜念,心情舒暢,目光有神,祂不是沒有而祂士飽滿的,時時刻刻能活在每個當下,可連結內在神性,愛、智慧、安詳、創造力,會從氣場、臉上、言談舉止之間流露出來。
Q 1: 什麼是51% / 49% 定律?
過去的身語意(因)決定了現在的果,現在的身語意(因)又決定了未來的果。
這是我們一直在宣說的因果論,一般我們決定行動的強度一定需要超過50%,找出1% 要歸哪一方 。
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更好,比如戒酒、 戒菸 、戒任何想戒的、改掉想改掉的毛病與習慣,減重、増肥,又或者要養成更好的習慣等等。若強度只有49% 時,那麼(因)是無法改,而(果)當然不可能有自己想要的結果。當決定進行的強度到達51%,若以光明度來衡量,還需要與49%黑暗面共存,然後透過練習讓光明度達到100%。
